最早的三国故事演变过程
自晋陈寿编撰正史《三国志》后,从南北朝至唐代,三国故事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大多是以传说、志异的形式存在。最早的民间传说是刘备转生刘裕终结晋朝的故事。
至宋代,三国英雄故事正式登上舞台。当时的评书(也称“说话 ”)主要有“小说”与“讲史”两种。而“讲史”中艺人最集中、而且出现了专业艺人的就是“说三分”。如北宋末年的霍四究,成为讲史中的一个重要科目。
宋代汴梁(今河南开封)瓦舍众艺中有“说三分”的,讲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这在《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体现;
元代《三国志平话》所叙事迹多来自民间传说,如庞统变狗,诸葛亮是庄农出身,刘备在太行山落草,汉帝斩十常侍,把头颅拿去招安等。虽非事实,仍为人乐道,表现了中华人民自古以来的丰富想象力和某种愿望。书尾以一首诗作结,“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汉帝无力统治,魏国与吴国争霸,另外蜀有刘备定都建国。最后司马懿平定了三国,但天下还是属于姓刘的,这充分表现了元人与宋人的共同点——鲜明的封建正统思想。
元人王沂《虎牢关》诗:“君不见三分书里说虎牢,曾使战骨如山高。”这里的“三分书”当指“说三分”的话本,今存《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其中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情节,当是这一类的书。
在元代,三国故事说唱的记载屡见不鲜。而《三国志平话》及《三分事略》等书的先后刊行,也正是反映了当时民间三国讲史故事的兴盛。
这些小说,戏曲,基本都承袭了北宋民间说书贬曹褒刘的思想倾向,明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曾借鉴《三国志平话》创作《三国演义》。
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刘备转生刘裕终结司马氏的传说
因为南朝宋的创建者刘裕,也自称是汉室宗亲,他在从军之前也是“织席贩履”的职业。刘裕和刘备一样也选择了投军。刘备赶上了黄巾起义,成为破黄巾的英雄;刘裕赶上了五斗米道孙恩起义,成为破五斗米道孙恩的英雄。刘备破黄巾,斩程远志、邓茂、高升,箭射张宝;刘裕大败孙恩,屡战屡捷,最后将孙恩追到海上,逼得他跳海而死。
刘备当年被曹操打败,曾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暂时栖息在曹操手下韬光养晦。类似的经历奇迹般在刘裕身上也发生了。正如刘备以衣带诏为名反曹一样,刘裕以晋安帝被废的名义招集北府兵残部反桓,慧眼识才的王谧成为他的伯乐,推举他都督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八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徐州刺史,持节,不久又奉武陵王司马遵承制总百官行事,刘裕不愧一世英雄,可谓一呼百应,刘备反曹,定军山一役,斩了夏侯渊;关云长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诸葛亮五出祁山,虽屡有斩获但终未成大功;但刘裕反桓,摧枯拉朽,斩桓玄猛将吴甫之、皇甫敷,并最后追斩了穷途末路的桓玄,顺利迎晋安帝复位,完成奇迹般的逆转。后来又废晋自立。终成刘宋霸业。“气吞万里如虎”
这些巧合放到一起,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人说刘宋武帝刘裕其实是刘备转世的,过来夺回被司马氏霸占的汉室江山,最早的三国故事里面居然有穿越色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