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统计分析
2014---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一览表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2014
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秦律与晋律“私拿养子财物”的规定
2015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
汉宣帝重视地方吏治
2016
汉代画像砖反映大地主田产生产情形
比较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上的优点
汉承秦制与西汗成功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2017
西汉中前期朝延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
史书编撰从汉代的私家编修到魏晋的官修
汉初经济发展
2018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西汉初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宋代科举
2019
汉武帝时的皮币(汉朝中央集权)
西汉时期的学术思想
洛阳龙门石窟佛教服饰(三教合一)
2020
《步辇图》绘画
唐代壁画“五台山图”
东汉屯田
根据上表可知,自2014年以来,第25题重点考查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2017年全国卷一、2020年课标卷一、二考查了唐朝时期。秦汉史突出考查秦汉王朝开创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或在后世的变迁;考查传统儒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
命题取向:
三公九卿制:家国一体特点
郡县制: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郡国并行制:对汉初统治的双重作用
中外朝制度:中枢机构的演变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变革的进步与局限
汉朝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尤其田庄经济:特点、影响
魏晋屯田制:影响
董仲舒新儒学:特点、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魏晋三教融合:文化认同
魏晋民族交融:民族认同
必备知识
一.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
(1)【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乱局面结束后的“大一统”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4、对外: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交流频繁
5、文化:实行文字狱和独尊儒术,思想专制,服务于政治;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2)【具体史实】
1、政治:
秦朝 实现了国家统一,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汉朝: 中央: 承秦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选官制:实行察举制选官。(以品德孝廉为主)
2、经济
(1)农业;
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耕作方式:汉代,铁犁牛耕普及全国(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赋税制度:秦行“泰半之赋”,汉休养生息,赋税较轻;
(2)手工业
丝织业发达,被称为“丝国”;
盐铁官营、西汉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秦统一了货币,并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出现了长安和五都等商业都会,开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达。
文化
(1)思想(实行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道家“无为而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2)科技: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教育:太学出现,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文学:“汉赋”;
(4)艺术:小篆:秦朝推行,富于图案美;隶书(起源于秦朝,东汉达到顶峰,字体结构扁平)、楷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二、魏晋(220-589年)
【阶段特征】: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族逐渐封建化。
经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文化: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具体史实】
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制度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农业:土地制度:北魏推行均田制(土地国有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水利工程:曹魏马均改进翻车(灌溉工具)
手工业: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南北朝出现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3、文化
(1)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三教并立并开始合流。
(2)科技:东晋已经出现了火药;
(3)艺术:书法艺术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发展阶段(审美功能超过了实用功能);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三、核心考点突破
比较项
分封制
中央集权制
地方单位
封国
郡县
地方基础
血缘
地域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任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封邑
俸禄
历史影响
造成割据
巩固统一
1.“汉承秦制”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如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颇有所改”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3)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汉朝实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现了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3.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两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突破点三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1)汉初,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严重影响皇帝的集权。
(2)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王国问题仍然威胁中央。
(3)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
(4)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断制造事端,边境不宁。
(5)汉初经过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出现繁荣的局面。
2.措施
(1)政治方面:
①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②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
④惩治地方豪族,对于压抑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专制皇权,起了显③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著的作用。
⑤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⑥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2)军事方面:①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在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②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3)经济方面:①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②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4)外交方面:发展与朝鲜和日本的关系,并在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5)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6)文化方面: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
1.丝绸之路的开通
(1)历史条件
①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汉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②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关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③西域都护的建立是丝绸之路开通和畅通的保证。
④西汉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比较成熟。
(2)意义
①促进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②使中国外交更活跃,范围也更大,中国外交开始走向世界。
③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中国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文明也开始融入中国。
2.对外关系的特点
(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
(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突破五 汉代庄园经济
田庄是汉代以来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田庄就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甚至是“独立王国”。其本质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
(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突破六 秦汉文化的特点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汉朝也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秦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流入中华。秦汉文化广泛外传,不仅形成东亚文化圈,还向西传到西域以至欧洲。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九章算术》的问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表明那时的中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可见秦汉文化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
4.气势恢宏。秦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巨龙般的万里长城,再现横扫六国的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等等。这些成就都表现出秦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这些成就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
突破七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比较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代表著作
《论语》
《春秋繁露》
理论基础
仁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儒学、阴阳、黄老、法家
研究领域
谈论现实问题
谈论神学
与统治者的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专制集权政治
地位作用
只是百家之一,是对“真理”的追求
被当成真理而独尊,并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突破八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
1.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3)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影响
(1)消极
①魏晋时期矛盾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②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积极
①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
②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
③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
突破点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迅速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战乱、分裂、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取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下一时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
突破十 魏晋玄学
1.原因:总结秦汉大一统王朝垮台的教训,为维护社会秩序、纲常名教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转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东汉后期盛行的清议、清谈之风和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以及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都为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2.特点: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张扬个性;知识分子身体力行批判与抗议封建礼教的压制;蔑视权贵,无所畏惧,不怕流血牺牲的斗争精神。
3.内容: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4.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展。
突破十一 魏晋文化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完成。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大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突破十二 东西方同期发展比较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古罗马从贵族共和制走向帝制。其特征是
(1)政治:经过几百年的扩张,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并建立起专制统治
(2)经济:奴隶制工商业、对外贸易的繁荣
(3)思想:基督教产生
(4)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逐渐形成规模庞大,内容庞杂的法律体系
中国处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
(1)政治: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初步发展
(3)思想: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时空线索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半两钱、焚书坑儒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汉初---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文景之治
汉武帝---内外朝、推恩令、察举制、五铢钱、儒学正统
汉---耧车、耦犁、代田法、西汉佛教传入、高炉炼铁、西汉《氾胜之书》、《黄帝内经》、东汉水排、田庄经济、东汉道教、东汉蔡侯纸、东汉九章算术、东汉《伤寒杂病论》、汉赋
3.魏晋(220--581):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耕耙耱技术、曹魏翻车、南北朝灌钢法玄学、北魏《齐民要术》、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
五、七年真题
25.(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4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5.(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图7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图8 五台山佛光寺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25.(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5.(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5.(2018新课标全国卷II)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5.(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5.(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5.(2017新课标全国卷II)《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5.(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5.(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5.(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5.(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5.(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5.(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