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 6期 (总第266期) 姓 徐 THE NORTHERN FORUM No.6,2017 Tbtal No.266 文化视域中的两汉文学研究 第二届汉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曹胜高 ,侯少博2 (1.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6—0138—03 2017年 9月 23—24日,第二届汉代文学与文化国际 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国学 研究院共同主办。来 自北京大学、中国人 民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四川大学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 72家 教学 、科研 、出版单位的专家共提交论文 86篇。与会学 者秉持文化视域中的文学观 ,以汉代文学与文化为主题, 将两汉文学研究置于政治 、历史、思想 、文化的背景中, 围绕两汉文献与文学、两汉经学与文学、知识体系与文 学认知、文本传承与文学形态等九个主题进行深入热烈 的讨论。
一、 文献生成、文本形态与两汉文学研究 文献的形成 、整理、传播及解读方式对学术形态有 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出土文献大量 问世 ,深入推进了 当前学术研究。有学者甚至提出,周秦传世文献多经 由 汉人整理 ,并非一手资料,其可靠性不及出土文献 ,将 出土文献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赵敏俐 《如何认识先 秦文献的汉代传承及其价值》,针对近年来重出土文献而 轻传世文献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出土文献大量 出现 ,虽然对传世文献进行部分补正,推进了当前学术 研究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传世文献。这是因为,以 传世文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释读出土文献 的依赖和根基;出土文献的价值 ,建立在 中华文化传统 的基本知识谱系这一基础之上 ,对出土文献 的解读,依 赖于人们对传世文献的认知。传世文献虽然经过汉人整 理,但汉人尽可能地保存了周秦古籍,并 以认真的态度 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而这些文献构建了以六经和诸子 为主干的中华文化学术体系,其价值不可替代。 黄灵庚、姚小鸥、张树国等学者以出土文献与传世 [收稿 日期]2017—09—10 —138 一 文献的关系、传世文献文本分析为立意,对两汉文学 的 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学理 阐释,回应了赵敏俐教授观点。
黄灵庚、李凤立 《北大汉简 (妄稽>札记》通过文字避 讳等方式断定 ,《妄稽》抄写于汉初高祖之世,并对文 字缺省 、文义不明之处进行了详尽考证。姚小鸥 《(张 家山汉简)与两汉 “史书”考略》将 《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年律令 ·史律》与 《汉书 ·艺文志》与许慎 《说文 ·叙》等典籍对读,认为两汉史籍中的 “史书”并非清 儒所言之隶书,而是包含古文、奇字、篆书、隶 书、缪 篆、虫书等多种书体。张树国 《汉初隶变楚辞与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的材料来源》根据新出土文献及古文 字知识推断,司马迁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的材料主 要依据依汉初隶变楚辞文本及刘安等人关于屈原的论著 ; 王逸 《楚辞章句》源于战国楚文字写就之楚辞,经刘 向 校书问世。二者材料来源不同,文句上存在诸多差异。 周淑萍 《王充 (刺孟)辨惑》通过细读文本发现 ,王充 对孟子的批判正误兼有,误解为多,其对于孟子的批评 , 有不少出于误解或未能把握孟子思想的本质,王充刺孟, 并非为了否定孟子,而是为了打破孟子崇拜,功不可没。 两汉文学作品的生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带有 时代的印记;部分真实的历史事件,经过文人的重构与 描述 ,作为文学素材进入到作品当中。
将两汉文学置于 历史当中进行考察 ,是本次会议的议题之一。其中杨玲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新探》,通过比对 《史记》及 前代典籍相关医案记载,认为司马迁有意修改扁鹊医案 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并掺入 自己的评论 ,旨在表达其 以古论今,以医喻国的现实用意,扁鹊与汉吴王刘濞年 代相去甚远,司马迁将二人传记列在一起 ,也是为了指 刺现实政治。刘刚 《先秦两汉的太一崇拜与屈宋辞赋中 “太一”的考释》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和文物为依据, 立足周秦楚地风俗 ,对楚辞 “太一”进行细致 的考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