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裴注三国志通篇全译(含裴注翻译):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1)

裴注三国志通篇全译(含裴注翻译):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1)

裴注三国志通篇全译(含裴注翻译):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1)太祖武皇帝,沛国谯郡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1]桓帝时期,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2]儿子曹嵩,官至太尉,不清楚他的生平事迹。[3]曹嵩生曹操。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郡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1]桓帝时期,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2]儿子曹嵩,官至太尉,不清楚他的生平事迹。[3]曹嵩生曹操

[1]曹瞒传中写道:曹操又名吉利,小名阿瞒。

王沈魏书中写道:他的祖先起于黄帝时期。在高阳王时期,陆中的儿子叫安,这是曹姓的起源。周武王推翻殷商,这时就存在着曹家祖先的后人,封曹侠于邾地。春秋时期,他们加入了盟会,到了战国时期,盟会被楚国消灭。曹家子孙就此分开。汉高祖时期,曹参因功封平阳侯,世袭的爵位和封地,期间被免除而后又继续任命,到了现在长子的封地在容城。

[2]司马彪续写的汉书中写道:曹腾的父亲曹节,素来以仁厚著称。邻居家有头猪丢了,和曹节家的猪长得很像,于是到家门口来辨认,曹节不和他争辩;后来邻居家丢失的猪自己跑回家里,猪主人十分惭愧,送来当时索要的猪,并辞谢他,曹节笑着接受了。于是邻里乡亲都很尊重赞扬他。长子伯兴,次子仲兴、叔兴。曹腾字季兴,年轻时任命为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令黄门选取黄门从官中年轻温和谨慎的人教太子读书,曹腾当选。太子尤其喜爱曹腾,饮食和赏赐都与其他人不同。顺帝继位,封为小黄门,升至中常侍大长秋。在朝中呆了三十多年,共经历了四代皇帝,不曾有误。善于推荐人才贤士,始终不曾诋毁。他所推荐的人,比如陈留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典等,都位列公卿,却不自吹自夸。蜀郡太守因考察官员而对曹腾表示恭敬,益州刺史种暠在函谷关找到曹腾的信笺,上报给太守,并上奏曹腾身为内臣却私自会见诸侯,行为不当,请上面免官治罪。皇帝说道:“信笺是从外地而来,曹腾的书信是不会往外地送的,这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搁置了种暠的汇报。曹腾却没有在意,经常称赞种暠,认为种暠领会了侍奉皇帝的礼度。种暠后来当了司徒,向别人说道:“如今有了爵位,是曹常侍的恩德啊。”曹腾的为人处世皆是如此。桓帝继位,因为曹腾是先帝旧臣,忠孝远扬,封其为费亭侯,并加封特进侯。太和三年,追封尊号为高皇帝。

续汉书中写道:曹嵩字巨高。性情敦厚谨慎,以忠孝著称。官为司隶校尉,灵帝提拔为大司农、大鸿胪,代替崔烈成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封尊号为太皇帝。

吴国人写的曹瞒传以及郭颁世语都写道:曹嵩,夏侯氏的儿子,夏侯惇的叔父。曹操认夏侯惇为叔父兄弟。

曹操年少时就很机警,会权术,却崇尚侠义放荡不羁,不务正业,所以当时人不觉得稀奇;[1]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觉得他与众不同。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救济,能够安定社稷的人,大概只有你了!”[2]曹操二十岁时举孝廉为官,任命为洛阳北都尉,调为顿丘令,[3]又征为议郎。[4]

[1]曹瞒传中写道:曹操年少时喜欢飞鹰走兽,游荡无度,他的叔父多次告诉曹嵩。曹操忧虑了起来,后来在路上碰到叔父,便装作毁容,歪脸咧嘴;叔父很纳闷问其原因,曹操说:“忽然得了中风。”叔父将此事告诉了曹嵩。曹嵩十分惊愕,叫来曹操,曹操嘴又变得和往常一样了。曹嵩问道:“叔父说你得了中风,难道他说错了吗?”曹操回答道:“最开始没有中风,只是缺少了叔父的疼爱,所以我就被说坏话了。”曹嵩怀疑了起来。从此以后叔父告诉曹嵩的事,曹嵩便不再相信,于是曹操更加肆意妄为。

[2]魏书中写道:太尉桥玄,因识人闻名,看见曹操就觉得他很优秀,说:“我见过许多天下名士,没有一个像你一样!你善于自我控制。我老了!愿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因此曹操名声更旺。

续汉书中写道:桥玄字公祖,严肃公正且有才略,擅长识人。

张璠汉纪中写道:桥玄任职于内外,以果断著称,对待下属谦和节俭,不利用王爵偏私亲人。光和年中为太尉,因久病被罢免,任命为太中大夫。去世的时候,家境贫寒没有产业,棺材都没钱埋葬。当世人以此称其为名臣。

世语中写道:桥玄对曹操说:“你还没有名望,可以先和许子将交往。”曹操于是去拜访许子将,许子将接受了他,因此曹操有了些声望。

孙盛在异同杂语中写道:曹操曾经私自闯入中常侍张让的居室,张让发现了他;于是曹操在庭院中挥舞着戟,翻墙而走。曹操文武过人,没人能阻挡得了他。曹操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兵法,抄录百家兵法,题为《接要》,又标注了孙武十三篇,都流传于世。曹操曾经问过许子将:“我这个人如何?”许子将闭口不答。曹操坚持问他,许子将答道:“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

[3]曹瞒传中写道:曹操起初当尉廨(官名)时,修理明堂四周的门。制造五色棒,县门两边各十多个,有触犯禁令的人,不避讳豪强,全部棒杀。数月后,灵帝宠幸的小太监蹇硕的叔父夜里闯入,就直接杀了他。京都内都收敛了许多,没有敢犯罪的。被宠幸的大臣都很憎恨他,却伤不了他分毫,于是大家都称赞推荐他,所以曹操被晋升为顿丘令。

[4]魏书中写道:曹操的表妹夫㶏彊侯宋奇被杀,自己也被免官。之后凭借通晓古学,又当上了议郎。在此之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密谋诛杀宦官,反被杀害。曹操上书直言窦武等人正直却被陷害,奸邪之气充满了朝廷,好人却举步维艰,言语极其恳切;灵帝却没有采纳。此后灵帝下诏书号令三公:上奏州县的政教没有效果,百姓为其造谣的人直接罢免。三公为人不端,阿附世俗,接受贿赂,对宦官的家属、亲戚和宾客不予查处,反而处置一些清廉的郡守。曹操对此深恶痛疾。这一年上面询问灾祸的损失,曹操趁机又上书劝谏,说三公所禀奏的内容专门回避亲戚家人。奏给皇帝后,天子感悟,将之展示给三公并责问他们,诸如此类证实谣言的人都封为议郎。此后政治与教化日渐混乱,豪强狡猾的官员与日俱增,四处破坏;曹操深知无法改变,从此不再进言。

光和末年,黄巾起义。曹操被封为骑都尉,任命讨伐颍川的贼军。又被升为济南相,济南中有十多个县,长吏大都攀附权贵,贪赃放纵,于是曹操上奏罢免了八成;曹操明令禁止胡乱祭祀,违法作乱的人四处逃窜,整郡肃然。[1]久而久之,被任命为东郡太守;曹操却不上任,称病回乡。[2]

[1]魏书中写道:长吏巨贪,依仗权贵,历任前相不闻不问;曹操担任相后,全部检举,大大小小的官员都震惊惧怕,奸邪逃窜到其他郡中。大行政教之道,整个郡都横扫清理。起初,城阳景王刘章因对国家有功,所以国家给他立了祠,青州各郡都竞相效仿,济南尤为盛行,祠堂多达六百多个。商人有时借价值两千石的车辆、服饰和随从作娼妓之乐,日渐奢侈,百姓受贫困之苦,历代长吏没有敢禁止的。曹操到了以后,把祠堂全部毁掉,禁止官吏和百姓建立祠祀。直到曹操执政的时候,才除去了奸邪鬼神之事,当时胡乱祭祀的现象从此消失。

[2]魏书中写道:朝中权臣当道,贵族亲戚横行霸道。曹操不能够避让讨好,屡次冒犯,害怕家中出事,于是请求家中布置警卫。他被任命为议郎时,经常托病返乡;在城外盖了个房舍,春夏学习读书,秋冬狩猎,以此来自我消遣。

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联合诸位豪杰,谋划废除灵帝,拥立合肥侯,他们请求曹操,曹操拒绝了。所以王芬等人失败了。[1]

[1]司马彪九州春秋中写道:于是陈蕃的儿子陈逸和术士平原的襄楷在王芬那里集会,襄楷说道:“天时对宦官不利,黄门、常侍的族人真的会灭亡。”陈逸很高兴。王芬说道:“若果真如此,我愿前去驱除。”于是王芬与许攸等人结谋。可灵帝要向北巡视河间旧宅,王芬等人的计划因此犯了难,他们上书说黑山贼人劫掠郡县,请求能够起兵。恰巧北方有赤气,自东向西充满了天空,太史上书道“应该有阴谋,不宜北行”,灵帝才放弃。敕令王芬撤军,不久就去征讨王芬。王芬十分畏惧,于是自杀。

魏书记载曹操拒绝王芬的话语:“废立之事,是天下不详之最。古人权衡成败,计算轻重然后行动的人,是伊尹和霍光。伊尹怀有忠贞之志,依据宰相之势,居百官之上,所以进退或废立,计策因事情变化而立。霍光受国家之托,凭借宗臣之位,内有依靠太后掌权之尊,外有群臣同感之势,昌邑即位的时日还不多,没有宠幸的权臣,朝中缺少正直的大臣,计策隐秘,所以起事十分顺利,事成摧枯拉朽。如今诸位只看见了以前的简单,却没有发觉如今的困难。诸位自己想想,你们联合起来的势力,还能比得上七国?合肥的地位,能比得过吴、楚吗?况且谋划并非寻常之事,想要一定成功,不是很危险吗!”

上一篇: 夏研究的文献审查:先秦文献与《史记》之“夏”的年代学差异
下一篇: 媲美四大名著的四大名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