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籍,你的脑海里会闪现出什么?线装、竖版、繁体字,老先生在孤灯下翻阅着旧时光?亦或是静静躺在库房里的故纸堆,还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天书”?
古籍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有时又觉得很近,纸页之间,承载着时光,卷册之上,浸润着岁月。流离辗转千百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记载着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一部跨越时空的古代典籍,她的背后是什么?是谁书写了这时间之书、历史之书?是谁将她装扮成“龙鳞”“蝴蝶”的模样,并把她带到我们的面前?为何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为了古籍的美应运而生?
翻开古籍,可以感受悠悠历史之美,字里行间传诉不世之秘。通过与古籍中的装帧、文字、织物、花纹、图案、颜色、书法等信息交流,可以把身心融解于无尽的历史长河之中,融化于时空转换之间。自我在阅读瞬间被沉沉融合,奇妙感受令人神往。
一次次变换妆容,她从历史深处走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籍和书册是最早的古籍装帧形式。每个时期的古籍装帧,独到的传统工艺都铭刻着那个时代的记忆。
古籍装帧的雏形是简策装。最早的书籍是从竹简逐渐演变而来,甲骨文的“册”字形,看起来就像是拿绳子把一片片竹简串起来的字样。在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之前,把刻着文字的竹简用绳子连接在一起,卷成书卷,这就是简策装。
《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做到像古人一样“学富五车”,按照竹简体量计算,其实也不难,五车竹简记载的内容,也许远不如你书房里半壁书架上的知识渊博。
玉轴牙签,绢锦飘带。经过时间的变迁,古籍的装帧形式从竹简装(简策装)逐渐演变到卷轴装,相比一片片竹简连接成的沉重的简策装,卷轴装就轻便多了,信息也记载得更多。
但是假如你在古代想阅读一部卷轴装的书籍,恐怕你得先有一个长长长长长长条案几,这样才能把书整卷完全展开。
卷轴的不方便阅读,导致其慢慢退出当时的历史舞台,渐渐地催生了经折装。经折装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里、外连续折叠,阅读方式和现在的翻页很相像。所以南北朝时的读书人,就算书房里放不下长案几,也可以像你现在读书一样很惬意。
到了唐代,书籍开始有了旋风装。古人先把文字书写在纸上,然后按照顺序粘贴在一张长纸上,这样,每一页纸张的两面都记载有文字,展开长纸卷就可以阅读、翻页,这种古籍装帧形式外表看起来仍为卷轴,但里面是疏落有致的书页。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形容“逐叶翻看,展转至末,仍合为一卷”。
唐朝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雕版印刷需要将一本书以版为单位,把要印的字用刀在木板上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然后刊刻成若干版印刷。唐末五代至宋元时期,雕版印刷行业飞速发展,古籍装帧的形式进一步丰富,逐渐衍生出了“蝴蝶装”。蝴蝶装的书籍每一页纸有字的一面朝里,无字的一面朝外,叠在一起装订,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所以那个时期的古籍装帧就有了“蝴蝶装”这个优美的名字。直到平装书籍的出现,明中期至清代是线装古籍,清末民国时期又衍生出精装、活页装等。
你是不是也感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古代人的阅读。古人这种为了阅读而创新的做法,让一代代的古籍得以传承和保护下来,方便今人整理研究,也为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发展为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的文化符号。
历经千载洗礼,她又涅槃重生
纸寿千年,卷寿八百,古籍不能无限制地保存下去。为了让古籍长存于世,古往今来的爱书人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古代人对“书”是存着敬爱之心的。那时候存藏古籍,让文脉延续的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抄书。把古籍誊抄下来,一代代留传后世。后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解放了古代读书人的生产力,古籍得以印存于世。
对古籍的敬爱,今人也有。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大量珍贵文物古籍免遭劫难,王献唐先生历经百般劫难,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金石保存所)珍藏的善本书和文物,辗转万里,运至四川后方保存。路上,冲破敌人的空袭轰炸,长年流离于岩窟、佛寺,衣食不继而斗志弥坚,始终与书相依为命。他说:“这是山东文献的精华。若有不测,何以面对齐鲁父老?只有同归于尽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各省都陆续开展了古籍普查和版本摸底调查,大力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全国共公布了6批13000余部国家珍贵古籍和200余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1958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1981年,党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强调整理古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全面系统部署这项工作。
古籍修复,可能是现代社会节奏最缓慢的工作之一。慢工出细活,古籍修复师仿佛是在用这种慢速度,与古籍建立起精神层面的联系,与古人们对话。古籍修复工艺要求高,既考验能力又考验耐性,在面对古籍存在虫蛀、鼠噬、絮化、酸化、老化、断线、缺损等问题时,他们经历复杂却严谨的拆、洗、补、折页、喷水、剪页、压平、捶书······等工序,在修复旧时光的同时让中华文脉以书籍为载体代代相传。
插上翅膀,让沉寂的她“活”起来
留存于世的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她是保障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不曾间断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依据。但是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查找资料,对专家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普通读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阅读障碍使很多人对古籍望而却步,而对珍存版本的保护也让古籍存放单位宁愿把书深藏库房,也不愿借阅外传。怎么才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数字化技术为古籍插上了一双时光的翅膀,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让古籍焕发新生,让她可以通过网络飞抵你我面前。
近日,山东启动了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的编纂工作。文库开篇之作《儒典》已面世,这是山东对历代儒学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宣纸线装,共1816册、4789卷。
述录先人智慧,启迪来者奋斗。古籍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创造的智慧火种,我们当努力使这火种焕发出更耀眼的光明,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