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是一部描写我国东周历史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福建建阳人余邵鱼根据有关“列国”故事的白话本编辑了一本《列国志传》,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对其加以改编,根据史书作了校订,改名为《新列国志》,108回。清代乾隆年间,江苏南京人蔡元放对《新列国志》又作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评语和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23卷,108回。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对蔡氏的改本作了某些校正,取消了评、注、读法、序和分卷,重新出版,书名仍为《东周列国志》,题为“冯梦龙、蔡元放编”。
作为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东周列国志》从西周末年的公元前840年一直写到秦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时间跨度长达600余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恢弘壮阔、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演绎了一曲曲跌宕起伏、大开大合的民族交响,描摹了一个个乖张多舛、生动鲜活的生命形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周时期列国争霸称雄的事迹。读者从中既可俯瞰历史风云,又能汲取人生智慧,更会提升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
但对青少年而言,阅读古代典籍原本,常会遭遇文言或古代白话较难看懂的障碍,于是心生畏惧,导致一些优秀的古典文化读本逐渐淡出视野。为便于青少年阅读理解,文化工作者河西老叟对《东周列国志》原文进行了潜心研读,并扩展到对历史、地理、文化、科技、艺术、军事等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精心注解,辑成了《东周列国志》(青少年阅读版)。文中或对字词注音释义,或对句子译解说明,或对史实辨析匡正,读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失文采又易于接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包括《东周列国志》在内的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推出相应的文化经典学习读本,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涵育人们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因此,渭南职院美育中心公众号特开设“东周列国志”栏目,按章回刊发河西老叟注解的《东周列国志》(青少年阅读版),以期通过这一窗口,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感受、学习、领悟中华经典名著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并以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不断厚植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