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客下
图:网络整理
作为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最富有戏剧色彩的战乱年代,三国历史一直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最热衷的谈资。
近些年来,三国迷最热衷去“抬杠”的,自然是在欣赏三国电视剧的同时,反手就给罗贯中一招“万箭齐发”,然后引经据典,说根据《三国志》的描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有哪些情节是杜撰的,然后一知半解地去捧高或者贬低某些历史人物。
自民国时期鲁迅的“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评价出来后,将诸葛亮请下“神坛”的言论便不绝于耳,由此还生出了所谓的“阴谋论”,认为诸葛亮是故意害死关羽的。人无完人,其实将孔明放在适当的历史位置去评价,自然无可非议,可是人们在实践的时候,往往容易矫枉过正,得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够客观了。
比如,传说魏延提出过“奇袭子午谷”的北伐方案,被诸葛亮否决了。最终,诸葛亮北伐失败,陨落五丈原。后有不少以成败论英雄的,说如果采纳魏延的策略,恐怕统一三国的,就不是司马家族了。更有甚者,还有人据此评价诸葛亮军事水平低,最终活活被魏国耗死。
从诸葛亮的整个北伐功绩看,如果我们最终像陈寿一样,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来评论诸葛亮的军事水平,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仅以不采纳魏延的“奇袭子午谷”方案为由,就判断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这就难免有失偏颇了。
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有什么内在的逻辑怪论呢?
01 正方和反方都疏漏了的一点
关于奇袭子午谷是否能成功的讨论,已经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正方和反方列出来的论据也是大同小异。
其中,正方认为,魏延提出的奇袭子午谷方案,是可行的。
第一,蜀国和魏国的国力差距悬殊,蜀国要取得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兵的一“正”一“奇”相配合,出奇兵扼住敌军的咽喉,然后统领大军迅速汇合,打他个出其不意。第二,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从子午谷出发,如果攻下长安,那等于是将关中拦腰截断,就是打蛇打七寸,一把匕首插进敌人的心脏,让其首尾不能相顾了。第三,把守长安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此人过于年轻,正如《魏略》里面魏延说的“怯而无谋”,所以五千精兵突发袭击,拿下长安也不在话下。
当然,正方的观点如何,魏延是最有发言权的。
《魏略》一书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而反方的观点则认为,魏延的方案是不可行的,起码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其一,子午道并不是一条只有蜀军知晓的秘密行军路线,奇兵突袭未必就能做到很隐蔽,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其二,魏延就算攻下长安,而临近的潼关、武关的魏军也不可能坐视不管,而潼关是有魏军生力军驻扎的。潼关、武关和长安的距离,要比斜谷到长安的距离近得多,如果潼关、武关救援长安,而蜀国的主力军远在陈仓一带,还被魏军主力牵制着,怎么能提前赶过去救援?其三,历史上曹真讨伐蜀国,明末高迎祥起义,都走过这条路线,结果都失败了。曹真失败是因为天气、路途崎岖等地理因素,闯王高迎祥失败是因为敌人(陕西巡抚孙传庭)早已恭候多时,打了个痛快的伏击战。
正反双方都有充足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合理的,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也是历史不容假设的原因,因为关于“人”的行为,中间会夹杂很多的偶然性,做假设很难推出必然性。
可是,再仔细琢磨,正方、反方似乎都忽略了一件足以致命的事情,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被坐实,那么,前面的观点就仿佛是空中楼阁,一个不小心就会轰然倒塌。
正反双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关于魏延献“奇袭子午谷”的计谋,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充分探讨,那么,讨论魏延“奇袭子午谷”计谋能否成功,和讨论关公战秦琼谁会赢,又有什么区别呢?
02 史书上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
上文有提过,记载这一段历史的史书是《魏略》,作者是魏国郎中鱼豢,生卒年不详,反正是魏末晋初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史官。书中记载,在听到魏延提出的方案后,“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那么,问题来了,行军打战,所有的决策,都应该是军事机密,为什么魏国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会知道呢?诸葛亮如此谨慎的人,不可能在决策的时候轻易走漏消息,而且消息还不胫而走,跑到了魏国许昌这么遥远的地方。
而且,《魏略》一书记载的蜀汉许多事,多有和史实相出入的地方。如记载诸葛亮出山,书中是这样说的: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史学家公认是刘备三顾茅庐,而不是诸葛亮自己去找刘备,这里有诸葛亮流传后世的《出师表》为证。如果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谎,那么朝中必然也会有人揭他的短。以诸葛亮的品格,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况且诸葛亮完全没有说谎的必要。
这说明,《魏略》这部私编史书,里面描写的内容,尤其是关于蜀汉的,是多有不可靠之处的。那么,关于魏延提出“奇袭子午谷”计谋,也就存疑了。
我们再来看看陈寿的《三国志》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陈寿曾在蜀汉当官,相传他是蜀将陈式之后,陈式是跟随诸葛亮出征北伐的大将。那么,从陈寿口中叙述的关于蜀汉的历史,也就相对更可靠些,起码道听途说的成分会少些。
其实,《三国志》成书要晚于《魏略》,陈寿在写三国历史时,也是大量参考了《魏略》《魏书》和《吴书》等典籍。陈寿必然也看到过鱼豢关于魏延献计突袭的那一段描写。
最终,三国志是这样描写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里是请兵“万人”,而《魏略》则是“五千”;《魏略》说明走的是“子午谷”,而《三国志》只是说和诸葛亮“异道”,并没明说走的是什么路,而从汉中到长安的路线,有长道、陈仓道、褒斜道、党骆道、子午道等几条;《三国志》说魏延想要和诸葛亮会于潼关,而《魏略》则说是取下长安。
陈寿作为看过《魏略》一书的人,为什么要删去“子午谷”的说法,而只是说“异道”?明显是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
所谓兵者,诡道也。诸葛亮作为统摄三军的主心骨,他和魏延的军事会议,按道理来说作为蜀汉文官的陈寿都不会清楚,而远在许昌的小史官却如此清晰,这显然有悖常理。
除非魏延就像电视剧里面一样,是个大嘴巴,因不满而到处乱说。如果真是这样,以魏延这样的军事素养,怎么可能会被刘备、诸葛亮倚重?
总的来说,魏延献“奇袭子午谷”计谋,极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子虚乌有的事情。也许他只是想和诸葛亮分兵北伐,而诸葛亮认为兵少,不想走险,所以拒绝了,仅此而已。
03 三国时期的间谍情报网是如何的?
退一万步来讲,如果远在许昌的小官鱼豢真的能够知道诸葛亮和魏延的密谋,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他是通过间谍(细作)来知道这件事的。
那么,三国时期,魏国是否有这么一个情报部门,专门派间谍,伪装潜伏到敌国去呢?
其实,在魏国、吴国,有设置过临时监察官,他们履行的是监察职责。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校事》一书中记载,“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官。”不过这些官员的职责是作为君主的耳目,刺探臣民的言行,主要是针对国内的。
古时候行军打仗,还有一种叫作“斥候”的兵种,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侦察兵,主要是在大军出发前,先去打探敌情,了解将要行军地方的地形之类的。
以上两者,都不可能深入蜀汉军队,偷听诸葛亮他们在密谋什么。除非,诸葛亮的队伍里,出现了间谍。
实际上,古人对于间谍及其作用,一点也不陌生。《孙子兵法》早就将间谍分成了五种类别: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孙子兵法·用间篇》:故用间有五:有因间(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在三国时期,人们对间谍的利用也十分普遍。
如刘备取益州,就是采用内间方法,私通地方官吏张松、法正,最终取得成功。
如吕蒙偷袭荆州,采用反间方法,收买了敌方的间谍,优待关羽派来的使者,让他们回去通风报信,说将士们留在荆州老巢的家人平安无事,于是关羽麾下的将士散失了斗志,最终惨败。
当然还有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得到许攸的情报,知道袁绍屯粮乌巢,才有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许攸也可以看作是“因间”、“内间”。
言归正传。如果诸葛亮和魏延泄露了军事机密,那一定是内部出现了间谍,不管他是哪一种类型的间谍。
但是看历史我们可以开上帝视角,史书并没有记载,当时在蜀汉军营中担任要职的人是间谍(只有身居要职的人才有资格参与军事谋划)。所以,依靠间谍来获取情报,对于鱼豢来说,是可能性极低的事情。
诸葛亮这么机警的人,真的有间谍,他能不发觉?如果有间谍,也不会发生“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故事了。
04 间谍和子午谷奇谋的“情报怪论”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逻辑推断。
假设在蜀汉的军营中,真的存在一个魏国派来的非常成功伪装的间谍。这个间谍成功盗取了诸葛亮和魏延的军事机密。那么,到头来,如果诸葛亮真的分兵给魏延,奇袭子午谷,那间谍必定优先去给司马懿通风报信。这样一来,等待魏延的,必定是和明代闯王高迎祥一样的悲惨结局。司马懿必定会安排一拨人马,在路口专候,来个以逸待劳,将蜀军悉数斩杀。
也就是说,如果在蜀汉阵营中出现了间谍,那么奇袭子午谷的计谋,就不可能成功。
假设在蜀汉阵营中,并没有来自魏国的间谍。那么,当初连魏国安排了好几路军马进攻蜀汉,诸葛亮都能不动声色将其击退,且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朝中无人知道。这样的诸葛孔明,怎么会不明白“兵者,诡道也”的道理呢?那他和魏延等大将的计谋,一定是关上大门来商讨的,定然不会泄露于外。
如果是魏延因为不满诸葛亮的决策,一路埋怨,所以将这条计谋泄露了,那魏延不可能安然无恙,执行北伐大业,诸葛亮早就将其治罪了。再者,如果真的是魏延走漏消息,那么如此不严谨的大将,怎么可能会得到诸葛亮器重,又怎么可能保证在实施计谋前不会泄露机密呢?
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曾升迁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对其是非常倚重的。
所以,如果蜀汉阵营没有间谍,远在许昌的魏国史官鱼豢,是不可能知道蜀军阵营曾有魏延献计的事件的;而他能够写出来,自然就是道听途说了,何况他的《魏略》成书还早于曾在蜀汉当官的陈寿的《三国志》。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两种推断:
第一,魏延筹划奇袭子午谷事件为真,且也真的被诸葛亮制止了。而远在许昌的鱼豢之所以能够知晓,极有可能是有间谍提供情报。那么,就算魏延真的实施了这条“妙计”,也会被间谍通风报信,最终惨败。 第二,魏延筹划奇袭子午谷事件为假,那么不管蜀汉阵营有没有魏国间谍,鱼豢也决计写不出这件子虚乌有的事来的,那写出来的可能就是杜撰的东西。
通过“情报怪论”可知,无论是何种情况,我们都是无法通过“子午谷”这件事情,得出进入武庙十哲的武侯,在军事方面水平低下的谬论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