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展示了一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反映江浙地区的历史奇书——《越绝书》。著名历史学家仓修良先生说它是一部历史书,於越(越国)、句(gōu)吴(吴国)历史、文化尽收其中;清代著名学者毕沅说它是地方志鼻祖,江浙地区的地貌、物产等一览无遗;现代学者张宗祥说它是经世致用之书,计倪、范蠡之术富民贵谷、以民为本受用万代;有人说它是复仇计谋书,也有人说它是战争权谋书……无论时代的变迁赋予它怎样的历史价值,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已经散佚却流传久远的古代著名典籍在后人的研究中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又将其搬上银幕,让一个个晦涩难懂却耳熟能详的典故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实现雅俗共赏。通过一部小小的典籍,不仅书写了中国一地的历史、文化、地情、地貌,更让地方志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从书籍的“躺平”中“卷赢”,以全新的方式握手时代与历史。
一、《越绝书》对地方志的影响
“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之所以能跻身《典籍里的中国》,与《史记》《汉书》《尚书》《论语》等经典古籍共同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它其中“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及名剑“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知名典故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方志之始,是绵延两千多年,至今依然蓬勃兴盛的中国传统文化——编纂地方志的源头。而这部著名古代典籍为地方志开创了什么样的先河呢?
书山河,记人文,开方志之范例。《越绝书》成书时间为春秋至东晋南朝时期,之前虽然已经出现的一批例如《春秋》《诗经》《史记》等记录历史、民风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对一地的地域地貌、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的整体详细记载还没有专门的书籍。《越绝书》除运用传统古籍中历史事件、著名人物的记述方法外,又通过对吴、越地域特征的记述开创了地记的范例。比如,“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一丈七尺,门皆有屋。”(《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这一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无锡城的范围、城楼高低、建筑物样貌等,是标准的地方志建筑记载。而“无锡历山,春申君时盛祠以牛”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锡历山春申君祭祀用牛这一地域文化。对一地的记录,《越绝书》开启了地方志书编纂的先例。
地方传,人物传,创方志之体例。吴地传、越地传,吴越两地历史沿革、地理风貌尽收其中;范蠡传、计倪传,名臣贤相辅政思想、卓越事迹客观呈现。从写地到写与之相关的人,《越绝书》在对地方的记载中初步开始运用分类法,有地记篇,也有人物篇,更有宝剑、军事、策略等专篇。通过分章别类,不仅全方位记载了越地的相关情况,还详细记载了其劲敌吴地的地域特色、朝政情况,部分篇章还涉及楚国等国的一些情况,是记述春秋战国时期相关地区跨区域的综合典籍。分门别类加以记述,《越绝书》探索了记录一地全新的方法。
传历史,树精神,呈方志之功用。一部《越绝书》,一场场历史盛典,一束束思想之光。“诸侯不为匹夫兴师”,讲的是伍子胥不为个人利益而置国家不顾;“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讲的是计倪对出征前所做准备的精辟论述;“人贵节事”,讲的是范蠡规劝越王句践要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办事……记历史,写地理,书人文,中国古典文化理念中居安思危、富邦安民、行仁义、慎用人等仁政思想在《越绝书》中用一个个典故揭示出来,这些思想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该书经世致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传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越绝书》强化了方志书籍的社会功能。
二、方志书籍中的中华文明
地域风光展今朝。琅琊、稷山、蒲阳,山阴小城、山阴大城、北阳里城……越地山峦、城池、宫殿以及生产、军事、疆域在《地传第十》中被详细记述,透过这些客观事物的记述,一个欣欣向荣的越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一切也为后面小越灭大吴埋下了伏笔。方志是史书也不是史书,如果单纯的历史记载,吴越江浙风光如何栩栩如生展示出来?正是方志书籍中地记和历史、人物和人文的有序融合,我们了解的不仅是历史,而是一地全部的风貌,让后世在这段历史中看景、识人、品古韵!
历史文化传后世。吴楚之争,强吴伐越,小越灭吴,越绝一时。越王句(gōu)践、吴王夫差,伍子胥、计倪、范蠡,卧薪尝胆、富民贵谷,熟悉的人,熟知的事,句践的成功复仇、不争而霸,夫差的骄奢狂妄、信谗杀贤。一部吴越史,一部地方志,纷繁庞杂的史实,却在杂乱中将吴越之地记录得全面客观,将时代风云人物描摹得活灵活现。时至今日,吴越的历史都已经融入中华历史大潮中,用人当用贤,行仁义,顺天意……,这一切,昭示着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博大精深!
中国智慧耀天下。吴越之间的此消彼长,将“仁义”这一儒家思想演绎极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爱民释民之策,行仁政,灭楚,争越,胜及一时;越王句践以范蠡克己养民之策,大行仁义之风,以三千甲兵吞灭吴国。“仁”的思想在越绝中淋漓尽致展现,虽然春秋无义战,但优势却永远掌握在行仁政的一方手中,这是中华文明留给万世后代的智慧,也是地方志向世界奉献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左传》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句,用以告诫党员干部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个朝代也好,一个国家也好,盛衰的原因与统治者是否行仁政密切相关。而这部古老的方志典籍《越绝书》所揭示的思想内涵正是对戒奢行俭、居安思危、富民安国等传统中华智慧的真实呈现。
国史,地志,家谱,人传。在中华古老的典籍中,地方志犹如中流砥柱一般支撑着五千年华夏文明,正是这一个地域、一个地域的志书使得华夏民族各地的历史没有断流、文化绵延不绝,同时也尽情展示了中华大地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风土民情。从“典籍里的中国”,我们认识了《越绝书》;从《越绝书》里,我们认识了地方志;从地方志里,我们又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绚烂多姿。
历史沉淀了方志典籍的意义,新时代又赋予当代修志人无上光荣的全新使命——那就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