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故事情节都曲折有趣,二是故事的主题内容都充满了积极的正能量。前者是故事能够在民间口头传播的基础,后者是故事得以长久流传的关键因素。
民间故事插图
民间文化中的故事和传说,在很多专业领域的学者们看来,是文学的真正源头,比如我国的文学的起源,很多人都认为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诗经》中的内容,众所周知,是周朝专门的采风机构乐府,奉旨到各地民间搜集而来的。
但是汉代之后,文学逐渐从民间文化和史学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和民间文化的差异也开始越来越明显,文学的特征此处就不再赘述,重点说说民间文化中的各类故事和传说为什么能够长久流传。
中国民间故事
所谓的正统文学在上层社会大行其道的时候,民间传说和故事依然在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式,在民间继续流传,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传说固有的套路逐渐显现出来,并且成为约定俗成的,和正统文学截然不同的特征。
民间故事的曲折性和生动性
大家熟知的民间传说,能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广为流传,除了口头传播这种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故事具有非常曲折生动的情节,很容易吸引人。
如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白蛇传》中白蛇和许仙的故事,就是从许仙在年幼时,救下一条蛇开始的,注定了这段人和动物的缘分不是凭空来的,这种前世缘分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很非常容易把听众的胃口吊起来。
牛郎织女相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如此,在民间传说中,最受欢迎的版本就是从贫苦的牛郎给地主家里放牛的生活开始,这种极为接地气的讲述方式,能够让人们感觉故事就是在身边发生的,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强,在吸引听众方面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试想如果牛郎是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被下凡的织女相中,这种像中了彩票一样的故事情节和普通民众的生活距离太远,在听众看来也太不真实。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影视和文学作品,在涉及到故事最主要的内容:两个人谈婚论嫁之前,都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时间来详尽描述两个人从各处一地,天涯海角,互不相识,到机缘巧合,同时进入书院,之后两人又慢慢相识相知的过程。
越剧《梁祝》剧照
这个漫长的过程,和故事最核心的梁山伯忧郁而死,祝英台出嫁路上,和梁山伯同葬一处,最后双双化蝶,看起来关系并不大。为什么会有这么详细的前奏和铺垫呢?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究其原因,只有把梁祝谈婚论嫁之前的情节完全展示出来,才能让听众身临其境,同时也避免了后来化蝶故事的突兀。
不难想象,在民间一个小屋里,或者是大树下,或者是一个固定的说书场所里,如果说书人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听众恐怕是不买账的。这与现在影视作品的质量和票房密切相关的道理是一样的。
民间传说的主题内容,一般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纵观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民间传说,不管故事内容是哪一个方面的,故事主题内容不是讲述一个充满人生智慧的道理,就是惩恶扬善,好人有好报,恶有恶报的故事结局。
许仙剧照
以“白蛇和许仙”的故事为例,最后的结尾,白娘子被法海关在雷峰塔下,许仙悲痛欲绝,出家为僧。这个故事显然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但是这种形象,一方面和传说中的故事情节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通过爱情悲剧的故事,正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种妖魔鬼怪在祸害人间时,无所不能,有的还具有无穷的妖术和法术,人们一开始都是深受其害又无能为力的。
人们在对抗的过程中,也会吃尽苦头,但是最后的结局都是人们想尽办法战胜了妖怪。《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战胜各种妖怪的故事,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西游记》孙悟空剧照
国外的民间传说也不例外,如朝鲜民间的“莲池”传说,莲池中的妖怪每到晚上,就跑出来四处抓小孩,百姓们找不到对策,最后竟然妥协,每天定期到莲池供奉孩子。导致当地的人们要么不敢生,要么纷纷逃到外地去了,当地的人口越来越少,只能留下来的也是苦不堪言。
人民苦于妖怪的祸害,只好弃家外逃,只求孩子平安。当地人口锐减不止。
故事结局还是美好的,当地百姓天天在家里祈求,终于感动了菩萨,派两个仙童,带着宝盒来到莲池,不但把妖怪降服了,收在宝盒里,而且还救出了很多孩子。外逃的百姓又都回到家乡,又恢复了人丁兴旺,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孟姜女》剧照
总结
民间传说能够长期流传,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积极的主题思想都是不能缺少的。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就很难吸引听众,也就不容易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最后难以流传下去。
如果这些故事传说的主题思想,都是悲观消极的,也不能长期流传,因为民间传说体现的是民间普通百姓各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愿望,如果传说本身引导百姓心态消极,甚至是变得邪恶,一定会很快就被百姓抛弃的,自然也就很难代代相传了。
参考资料: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东方神话传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