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建筑外景
“还记得在法国卢浮宫参观的那天,我站在《蒙娜丽莎》作品前,那种忘我的观展感受一直铭记于心。因此,我认为当下人对高雅文化的渴望不能辜负,我也坚信我们每个人也越来越期待更美好的观展体验。我最怕那些阴森森、冷冰冰、黑乎乎的展览陈设,所以作为博物馆人,我馆成立3年来举办的这些大大小小70余场展览,整个策展团队都在追寻一种有气节、有温度、有趣味的布展理念。”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说。
国家典籍博物馆建筑外景
顾名思义,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览一定与典籍有关。的确,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家底、馆风和特色,而国家典籍博物馆则更是一个有着特殊使命的国家级平台。2014年7月,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试运行,首展共涵盖善本古籍展、金石拓片展、馆藏舆图精品展、敦煌遗书展等9个不同主题的展览。2015年,也就是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馆的第二年,“年轻”的典籍博物馆即凭借“甲骨文记忆”展览一举拿下我国博物馆界的“奥斯卡奖”——“第十三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殊荣。如今,这个成立仅三年的博物馆,依托着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并充分融合图书馆典籍优势与博物馆的展览展示特长,在打造国内“最具书卷气的博物馆”路上走得稳稳当当。三年来,记者多次走进位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的国家典籍博物馆,其主展厅中灰瓦白墙、曲曲回廊,这里举办的林林总总的展览细节,似乎还历历在目。
“晒书”晒出来的展览典范
中华文明自古秉承着“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的记录传统。中国典籍源自殷商,浩如烟海。中国典籍展览的历史也由来已久。自先秦典籍《穆天子传》卷五即有“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汉代以来,更有七月七日曝衣物、图书的节令性习俗风气。至宋代,君臣聚集一起,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及时冠盖满蓬莱”“坐倾人物尽仙才”的曝书会,成为具有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年度盛会。由此看来,夏秋曝书既是防止书籍生霉、生虫的一种保护措施,也是一次集中整理保护、展示浏览阅读书籍的绝佳机会,这是中国古代藏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大创举,是最早的典籍展览。
“安徒生童话展”巨型海报
“安徒生童话展”展陈
依靠馆藏3600余万册(件)图书,以及其中的290余万册(件)古籍善本,国家典籍博物馆“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具书卷气的博物馆”宗旨从未动摇。如今的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将图书馆与博物馆职能融合实践的重要尝试。虽不能完全把藏书数量与书卷气多少做正比,但也正是因为这深厚底蕴才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独特气质。“一个展览的学理性与普世意义、书卷气与大众化,听上去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好的展览却一定少不了这些矛盾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也正是对整个策展团队的考验标准。我们对传统满怀敬畏,书卷气与学理性是‘典博’展览的精气神,但追逐展览的大众化与普世意义,则是‘典博’贴近民众的展览姿态。”李虹霖说。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当下,“典藏活化”是一项重要课题,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都把如何“晒藏品”提上日程。对于国家典籍博物馆来说,“晒”典藏自然离不开“晒书”。不过,典籍作为平面的展品,比器物、书画展示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也因此“如何盘活馆藏文献资源,让书写在古籍文献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博物馆重新‘时尚’起来”一直是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重要课题。
“品书香 赏年俗——2017年国家图书馆年俗文化展”展厅实景
“相较于器物类展品,典籍展品多为平面化纸质文献,展陈手段相对单一,且文字多为文言文或繁体字,观众在参观时难免觉得晦涩难懂,采用通常展陈方式解决不了典籍类展览的‘展不全’‘讲不透’问题。一个成功的展览应该能让观众愿意看,看得到,看得懂。我们在展览的策划与实施上注重换位思考,将自身摆在观众的位置来思考展览策划,注重将学术化的语言以讲故事等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鉴于每一部典籍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在策划展览时,力争挖掘每一部典籍在编纂、抄刻、流传、收藏过程中产生的故事,揭示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构建人与典籍对话的平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李虹霖说。
“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中诗书礼乐表演
当下的博物馆一直都是艺术与技术、知识与审美教育的综合舞台,现代技术为典籍展览的活化提供了更多形式与途径,可以说一面艺术、一面科技。国家典籍博物馆采用传统展陈方式展示馆藏典籍的同时,在展览中注重增加自助解说设备、多媒体互动展示手段、现场互动演示等内容,使单向灌输式的展览逐渐向双向互动式的展览转变。并利用电子触屏、游戏、投影等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揭示馆藏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能够多角度感受到典籍的魅力和乐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善本厅的保卫善本小游戏,通过建立藏书楼场景,设置知识互动环节,引导观众在触摸屏上将对古籍善本保护有危害的事项找出来,使观众在玩耍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古籍保护常识;金石厅的甲骨文临摹打印则以十二生肖和百家姓的甲骨文写法为基础,让观众通过临摹甲骨文来认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字,还可以通过打印机将写出来的甲骨文带回家。此外,“甲骨文记忆”大展还举办了“神秘的甲骨占卜”,策划了“商王很忙”等系列活动,以“商王”为主人公,通过甲骨文字复原商代的生活,感受商王繁忙的一天。策展人员告诉记者:“观众以玩的方式、轻松的心情来观展,只要在现场认真看一遍,至少能认识三个甲骨文!”
“古琴展”高山流水情景区
针对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国家典籍博物馆还精准推出展览的不同配套活动。对大多数想要深入了解展览内容的观众,改变单一的展览讲解模式,特邀全国知名专家,根据展览内容精心打造一系列精品讲座,内容与展览交叉融合,并外延拓展专业内容,对展览进行多维化解读,让听众在聆听专家深入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与专家现场交流心得。而且,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雕版、绘画、书法、文学、典籍装帧、典籍收藏、甲骨文等多个方面,从历史背景、文化、保护利用等角度全方位挖掘相关展览的内涵。这样的讲座兼顾了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对于中华典籍文化的学习需求,既有对展览内容的深入探讨研究,也能更为广泛地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2017“悦读之旅”夏令营活动中小朋友体验印刷术
而对于青少年受众群体,“典博”还重视补充学校教育缺少形象、直观展示等不足,同样结合展览内容,推出一系列青少年体验式教育课程——典籍课堂,包括“认识卷轴装”“制作线装书”“篆刻印章”等10余种课程,通过知识点讲授、实地展品讲解、多媒体运用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扩展自己的眼界与知识面,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如果说“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是生动活泼且深入典籍内涵的“盛宴”,那么典籍课堂则更像是课外拓展教育的“课外加餐”,不同口味供大家选择。
公信力是永远不变的品牌
在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看来,国家典籍博物馆应以典籍文化为中心,围绕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典籍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存世典籍文献反映典籍发展与传播的文物、技艺等,不断创新典籍展陈理念,形成基于典籍—文物—技艺的活态化展陈平台。这一点上,“典博”带领“甲骨文记忆”展走出国门,亮相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并将“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大爱无疆——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文献展”“世界插画大展——国际安徒生奖(终身成就)50周年展”等世界典籍、文化展览带给中国观众,持续加大国外巡展、交流展的举办频率,提升展品出境展的数量与质量,不断引进国外优秀展览资源,与各国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合作,策划了一系列国外典籍文化展。此外,典籍博物馆还接待了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的10余名馆长及专家;参加“2014‘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的来自美、英、意、韩、德等17个国家的20余位世界知名汉学家;参加2015、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来自美、澳、法等26个国家的30余位优秀青年汉学家;出席第25届亚洲及大洋洲地区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的20个国家的30余位馆长、负责人和国外驻华使节等。
“甲骨文记忆”展陈
在自主策划展览以外,三年来国家典籍博物馆还举办了契合“典博”气质的多个外展。如“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喜迎G20——西泠印社系列作品邀请展”“引玉——鲁迅藏外国版画选粹展”“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四十景文化展”“书香养我——熊召政诗文书法展”“博洛尼亚插画展”“和衷共济筑梦中华——孙中山与华侨专题展”“美丽的伊朗图片展”“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中国价值——大型连环画原创作品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长征途经省份文化系统老干部书画作品展”“国风·秦韵陕西民间美术精品展”“潮起东海渔韵象山——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世界安徒生插画大展——国际安徒生奖50周年系列活动”等。可以说,公信力与学术权威性是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品牌所在,任何与这一平台合作的展览,也是二者相互选择的结果。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厅一景
“在国内图书馆领域中,国家典籍博物馆一直慎视自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地位与胸怀,借力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等资源,尽力搭建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典籍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在众多展览资源中撷精取粹,突显特色。我们希望国家典籍博物馆成为国内优秀展览资源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推进全国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展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典范和领头羊的作用。”李虹霖说。
“美人在骨也在皮”
西方学者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具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动觉、人际交往和自省能力。在展陈设计中,人们对空间、音乐、动觉等智能自然不容忽视。常言道:“美人在骨不在皮。”但若是在骨也在皮,岂不更好?所以“典博”的展览,自然也要具备更有美感的展陈方式。从这一美学角度讲, “典博”结合“古韵镌拓纸墨千秋——2015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宋元善拓展暨全国书法临摹展”上举办的“左琴右书”“古琴与诗歌”等系列“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活动,将书法、古琴、诗歌等相结合,别出心裁,观者如潮。除此之外,“民族记忆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太古遗韵——中国古琴文化大展”“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绘画名家对话展”“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双展等,也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视觉盛宴。除却观展时移步异景的感受,即使仅到展厅中一坐,一组组中古式家具、月门花台的陈设,再或者原本简单的休息区,也精心装扮成古典园林的长长回廊,站累的观众小憩时的样子也成了与展厅融为一体的一道风景,“典博人”对观者的尊重自然展现。
“再遇芥子园”展出藏品
“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展陈
延续某种观展感受,观众也总是愿意带走那些依托馆藏设计出来的颜值在线的文创物件。2017年9月12日,在“典博”成立三周年之际,“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成立,之后,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为期3天的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培训班,邀请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企业发展处负责人、知名文创设计师,以及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恭王府等文创经营负责人授课,并赴故宫博物院现场教学,提升各馆文创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启发、探索文创开发经营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创经营与图书馆传统职能的协同发展。相信,在“典博”接下来的文创中,会有更多如《十竹斋》笔记本般获得“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文博传承奖”且文雅精美的好作品问世。
“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布展现场
“三年来,回头看,不禁感慨时间匆匆,白驹过隙,但细细想来,数不清的加班办展、力求对每一个历史细节的严格考证,似乎又让时间流逝得缓慢而深刻。从灯火通明的‘典博’大厅到尘土飞扬的布展现场,从熙熙攘攘的参观读者到闭馆后展厅的安静寂寥,在一片热闹喧嚣的背后,伴随展览部一路走来的是一颗踏踏实实办好展览、做好服务的赤子之心。”——这是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部这支年轻团队的共同心声。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大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