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修复过程远不止图片所呈现的这几步,也并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
纸库和纸样
纸库里存放着采购来的60多种纸张,这些修复用纸要先放置几年,退了火气之后才能用于修复。修复时要根据原书纸张的材质、厚度、白度等为其寻找合适的补纸。有时找不到颜色完全相似的纸,就需要修复师把纸染成相近的颜色。
这本族谱内封面所用补纸就经过染色
正在修复的这套咸丰年间的《续修王氏族谱》,书叶因水浸受潮而发生霉蚀、粘连和絮化现象,破损严重。打开书叶时,需要用针锥、镊子、竹启子等工具一点点地揭开。粘连严重的,必要时还需要用湿揭法来揭开。
古籍修复是一件急不得的事。一本书的修复时间按破损程度有长有短。像这本族谱,一个下午最多只能修复一叶,有时一天才能修好一叶。 未来的一年,可能都在修复这一套书。
“做古籍修复需要一个好心态。修复一本书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漫长时间,要能够接受不是每天都会看到成果。”
古籍修复周期长,亟待修复的古籍又很多,但从业人员少。“在现有条件下,能够抢救一本是一本。”
修复过程中,遇到实在无法准确还原的纸张碎片或是从原书中拆解下来的纸钉、封皮等均会保存在密封袋,附于修复档案中,以便最大程度地保存和还原历史痕迹。
书叶修复时,可以将书叶喷潮展平,排出空气,让纸张平整熨帖。至于方寸间技法的把持,就看修复师的经验,旁人有时难以体会。
修书讲究“修旧如旧”,对于缺失的文字采取的是“补纸不补字”,保留原书风貌,以防误导后人。
修书修画做拓片,纸张染色做小本。从自制工具到书画装裱到碑帖拓印,修书之外,老师们各个都是“手工帝”。“每个人都有绝活”,丁丽萍老师这么说,“这一行还是很有意思的,会接触到方方面面有趣的东西”。
老师们手工做的本子
左边的封面纸是老师手工染的哦~
当然,工作中日复一日的修复才是常态。古籍都有不同程度的霉变虫蛀,会对咽喉产生影响。长时间低头工作,眼睛脊椎都会不舒服。“不热爱,肯定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与惯常的想象不同,修复室里的陈卉老师和袁静老师都很年轻。丁老师风趣地调侃道:“她们俩挺‘勇敢’的,这么年轻一直坚持在做。没有其他犹豫,直接选择了这一领域然后就一直走下去。
修复事业从前鲜少有人关注。如今,关于它的媒体宣传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投入这项事业。“历史的车轮刚好就转到了这一点,我们挺幸运的。但希望它不是这样一个热潮就过去了。”
“现在提到修复,很多人会觉得高大上,但其实做修复的也都是平常人。只是当你特别热爱的时候,就会忽略很多平常不能接受的事物,会为一件事琢磨半天,会很用心地去做。”
“我们是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情,还会继续做下去。”
书卷多情似故人
修复这些书卷的她们同样满含深情
“择一事,终一生”
短短的几个字
是很多这样坚持着的修复师最真实的写照
- 武汉大学 -
图片:龚子璇、王婷、陆雨晴
部分图片来自古籍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