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英雄传第五辑》
本期关键词:后勤、信息差、政治诉求
受演义小说影响,我们大部分人会下意识的认为巨鹿之战是一场短兵相接的大决战,项羽犹如天神下凡,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但以上关于巨鹿之战的印象和真实的历史是有出入的。
首先,先期渡河与秦军交战的不是项羽,而是在之前内容中提到的项梁帐下第一猛将英布,从始至终,项羽扮演的都是居后统帅的角色。此外,巨鹿之战持续的时间也不短,那么具体持续了多长时间呢?
从秦二世二年后(闰)九月章邯围困巨鹿,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发兵救赵,到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投降项羽获封雍王,这场战争总共持续了11个月。
单纯的说时间大家或许没有什么概念,举个例子,我们熟悉的秦赵长平之战总共持续了三年,但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廉颇坚守不战双方对峙,如果从周赧(nǎn)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到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括兵败身死,只持续了不到三个月时间。
我们看似熟悉的巨鹿之战并非是一场短兵相接速战速决的战役,而是一场包含了对峙,短兵相接和再次对峙等多次冲突的复杂战役,因此决定这场战役胜败的因素也变得复杂起来,本期作为楚汉英雄传系列中关于巨鹿之战的下半集内容,船夫将代大家共同解开这个谜题。
大家好,我是瓦尔登的船夫。
吴芮的剧本
上一期船夫和大家聊到了巨鹿之战开战前,项羽之所以敢在楚军大营中斩杀上将军宋义,是吴芮、英布和项羽三人配合的结果,吴芮的百越军是楚国义军中的第一战力,女婿英布又是当初项梁手下第一猛将,冠军常胜,非常有威望,两相配合才能压服当时的楚国义军,不然项羽作为项氏家族一个不受待见的人物早就被当场祭旗了。
而接下来吴芮便要实施他削弱和分裂楚国义军的计划了,首先是派人回去向楚怀王追认项羽为上将军,名正言顺的控制住楚国义军主力,其次再派人追杀宋义的儿子,断了楚国和齐国结盟的意图,最后则是兵发巨鹿,吸引秦军主力前来决战。
前两项难度不大,但最后一个就是个技术活了,要知道当时的秦军威名赫赫,不仅在定陶大捷中斩杀了起义军的实权派项梁,还转头将赵国起义军按在地上摩擦,不但攻破了都城邯郸,还将赵王歇和张耳困在了小小的巨鹿城里,挑衅此时的秦军,相当于是在玩火。
因此要达到削弱和分裂楚国义军的目的,就不能直接发兵巨鹿城下,因为这无异于是在找死,不论是王离的长城军团还是章邯的本部人马,都可以将楚国义军围上好几圈来个车轮战,最后再来个团灭,吴芮的百越军自然也不会幸免。
所以吴芮要做的是迫使秦军分兵与楚国义军主力进行野战,这样项羽可以用上将军的名义命令部队去当炮灰,英布的百越军也可以顺利脱身保存实力,这样做对吴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吴芮之前获取的信息,最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楚国义军主力被消耗殆尽,整个楚国义军中只剩下百越军团一支有实力的武装力量,这时候楚怀王就被吴芮架空又成傀儡了,吴越国复国的希望指日可待。
坏一点的结果是是楚国义军主力被章邯彻底消灭,连带着英布的百越军团也难以幸免,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但依旧不影响吴芮以项羽和英布的名义成为楚国义军的实际掌控者。至于秦军之后会如何,五国义军的命运会怎样,其实并不在吴芮的考虑范围,这点先挖个坑,后面会详细说。
为了达到迫使秦军分兵野战的目的,吴芮选择了攻其必救,让英布带领百越军先期渡河去骚扰秦军运粮甬道,也正是这一在吴芮看来非常完美的决定成为压垮秦军这头庞然大物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让吴芮有些措手不及,因此让项羽抓住了翻盘的机会。-
打仗就是打后勤
在军事圈里流行过一句话,叫做外行看战略,内行看后勤,也有一种说法是外行看装备,内行看后勤,差一点统一欧洲的拿破仑也曾说过士兵是靠肚子行军打仗的,总之,越是对战争了解深入的人,越会发现后勤对战争胜败的重要影响。
古代战争的后勤无外乎是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两种,前者人吃马嚼消耗巨大,一旦战线拉长,后勤补给的效率就会变得非常低,其中大半粮草都会在运输途中被消耗掉,毕竟民夫和家畜都要吃饱肚子才有力气干活。
反观水路运输粮草的效率就要好太多了,几个船夫就能操持很大的一艘运粮船,载重量也是牛车无法相提并论的,最重要的是运粮船自身并不消耗粮草,再配合顺流而下或扬帆起航,那运粮效率直接翻倍。
举个例子,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却因为军粮转运困难,3年兵不能进,于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灵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军迅速统一岭南。
后来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都先要疏浚灵渠,由此可见河流对后勤补给的重要性。
正是为了方便尽量通过水路运输粮草,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把敖仓建在了适合船舶停靠的黄河和济水分流处,《史记正义》中记载:
仓在郑州荥阳县西五十里,秦始皇时置仓于敖山上,故名之曰敖仓
敖仓是秦朝当时最大的粮仓,来自六国故地的粮食被源源不断的运输到这里,用以保证秦朝军队的南征北战,章邯平定秦末起义时的军队粮草大部分都来自敖仓,粮草装上运粮船后,顺河而下,再转入黄河支流由纤夫拉动逆流而上到达章邯的营地。
回到秦二世二年闰九月的巨鹿战场,《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另一篇《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
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
这两段话的大意是说,章邯以王离部20万人包围巨鹿,自率20万人屯兵巨鹿南和棘(jí)原,修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通道)为王离军运送补给。
章邯为了赢得巨鹿之战,亲帅20万大军用来保障围困巨鹿的王离军队后勤,围城军队和后勤保障军队在人数上做到了1:1,从这个角度看秦军在巨鹿之战中的后勤似乎非常稳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章邯为何在取得定陶大捷,斩杀项梁后没有选择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楚国义军,而是掉头北上去攻打赵国起义军。
因为孤军深入楚地导致秦军补给线被拉长,逐渐壮大的赵国起义军已经开始威胁到秦军后勤补给线的安全了,所以章邯不得不放弃一举歼灭楚国义军的最佳时机。
既然是为了后勤补给安全而攻打赵国,那么章邯的这个攻赵大本营就会和后勤补给线紧密相关,或者干脆就挨着水陆粮道,确保万无一失,结合《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另一段记载: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此时章邯在巨鹿战场失利,退守棘原和项羽军队对峙,而这个棘原,大概率就是章邯的攻赵大本营。这就解释了为何章邯退守棘原,士气如虹的楚国义军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而是选择在漳水南岸“相持未战”,因为棘原就是章邯攻赵的大本营,不但营垒坚固粮草充足,还有以逸待劳的十万大军……
总结一下,在巨鹿之战中章邯将手下的20万秦军分为两部分,一部由自己亲自率领驻扎在巨鹿南,修筑并守卫链接运粮河道的甬道,同时与兵围巨鹿的王离军团成掎角之势,另一部分则驻守攻赵大本营棘原,深挖营垒的同时保障来自关中军粮的二次转运。
伴随秦军从攻打邯郸到兵围巨鹿,章邯所修的甬道应该是军粮二次中转中的重要一段,一端是巨鹿城下的王离军营,另一端链接的是一条水路粮道。
很可惜,因为巨鹿战场临近黄河,而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数据统计,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最北的是大禹疏导的河道,也称“禹河”,最南曾经夺淮入海,其余改道基本都是在二者之间。
离巨鹿之战爆发时最近的一次黄河改道发生在周定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02年,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千年变迁,沧海桑田,其实唐宋时期的古人在记录这段历史时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地域河流方面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关于棘原的具体位置和章邯究竟依靠的是除黄河以外的哪些河流转运粮草,史学界依旧存在不小的争论,不过换个思路,先将可以确定的信息梳理出来。
如今我们登录巨鹿县政府的官网还能够看到关于巨鹿八景之一漳河春涨的介绍:
派接黄河浸海涯,春来两岸拍晴漪。东风蹴浪桃花暖,正是鱼龙变化时
从“派接黄河”这四个字中可以知道漳河是黄河的支流,而在巨鹿当地类似的河流不止一条。而2000多年前攻打赵国的章邯肯定充分利用了这些黄河支流或黄河故道来运送粮草,起初章邯攻赵的大本营设在了运粮河道附近的棘原,随着兵围巨鹿和邯郸城破,秦军的补给线被进一步拉长,为此章邯不得不分兵巨鹿南修筑甬道方便军粮的后勤补给。
从关中到棘原,再从棘原到巨鹿城下,两次运粮大部分走的都是河道,整条补给线的弱点就是临近巨鹿的这条运粮甬道,而英布作为前锋发起攻击的目标正是这条甬道。
正所谓蛇打三寸,演义小说中看似无脑冲锋的楚国义军可一点也不傻,人家冲击的目标不是我们下意识认为的秦朝正规军,而是这条重要的运粮甬道,这也解释了上一期视频中船夫提到的吴芮为了达到将楚国义军拉入战场的目的,为何要让英布率领的百越军冲锋在前,这不是先把自己的本钱打没了么?
原来人家吴芮早就打好了算盘,英布率领的先锋军更像是一条诱饵,通过不断骚扰秦军运粮甬道来吸引驻扎在巨鹿南的秦军,进而达到让秦军和破釜沉舟的楚国义军主力部队正面死磕的目的。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些出乎吴芮的预料,用《史记》中的话说就是“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楚国正规军虽然被消耗了,但秦军竟然被打退了,按照船夫的分析,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后勤补给出了问题,英布手下的百越军不是一次性骚扰,而是针对章邯补给线持续骚扰了一段时间的,用《史记》中的原文就是:
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
和章邯军成掎角之势的王离军已经开始缺粮了,那么负责守卫甬道的章邯军也好不到哪里去,除了来自英布骚扰粮道的影响,天气也进入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农历十二月,
远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对于黄河的冰情,已有详细的记载: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坚,地始坼。季冬之月,冻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结冰、封冻和解冻的冰情文字记录,这里的季冬指的就是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十二月,也是楚国义军和章邯率领的秦军正面交锋的时间。主要靠河流运送军粮的秦军必然大受影响,叠加英布对甬道的骚扰,最终让大部分秦军都开始饿肚子。
秦军吃不饱饭甚至还饿着肚子,自然战斗力下降,反观破釜沉舟的楚国义军,在渡河前肯定吃了顿包饭,此外还带着三天的口粮,乍一看似乎很少,但和已经缺粮乏食的秦军比起来,其实要好太多了,此消彼长下,胜负已然注定。
这其实才是破釜沉舟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后勤方面的差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个看似出乎意料的结果也让历史逐渐脱离具体某个人的掌控,项羽也在这个时候有了发挥自己政治手腕的空间。
巨鹿会议的逆袭
就在楚国义军通过九战大败秦军打退章邯后,项羽趁着吴芮、英布和各路诸侯还没回过神的时间,在巨鹿城下召开了联军会议,要知道此时诸侯联军虽然包围了王离,但王离军团还依旧围困着巨鹿城。
战役尚未结束项羽为何这么着急召开联军会议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自身优秀的政治嗅觉,敏锐的洞察到章邯率领的秦军溃败的有些蹊跷,与其说是被击溃倒不如说是章邯最后迫于无奈的战略性撤退,但这件事在其他五国义军眼中却不是这么回事了。
之前章邯定陶大捷阵斩项梁攻破邯郸兵围巨鹿有多么震撼人心,此时表面上凭一路义军将章邯打跑的楚国义军就有多么牛逼,而项羽作为楚国义军名义上的上将军自然会被大家想象成天神下凡力挽狂澜的形象,项羽利用的就是这个信息差,并趁势在巨鹿城下的联军会议中确立了自己六国义军统帅的地位,成为各国上将军的上将军。
项羽的这个时机拿捏得真的是太精准了,但凡迟疑一下,等其他五国义军反应过来是秦军内部的后勤除了严重问题,他们面见项羽时的膝盖就不会那么软了。
此外,项羽还在会议上重申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政治主张,还将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大化,在场的将领不论大小都适用此规则,在此之前,楚怀王制定的这个盟约只适用于各路义军的最高统帅,这下次是个将领就有份了,这做么毫无疑问就获得了中高层将领的内心支持,进一步巩固了项羽的统帅地位。
这也是为何巨鹿之战后,赵国将领司马卬会那么积极的去断章邯后后路,实际上就是想先入关中,结果被刘邦把路给“堵”了,《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
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
项羽重申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政治主张除了扩大画饼范围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以外,还在形式上继承了公元前208年项梁在“薛地会议”的政治遗产,在确定楚怀王为各路诸侯的政治领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确定了项羽为各路诸侯的军事领袖,成为自战国以来,关东反秦武装力量百余年来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从而为最终彻底灭秦奠定了物质和组织基础。
当然,除了这些政治手腕,项羽也趁此机会重新分配了六国义军的军事配置,成功利用其余五国义军在数量上的优势稀释掉了吴芮和英布在楚国义军中的话语权,别看百越军团战斗力强,但只要引入的“小股东”足够多,话语权依旧会被转移,这正是从巨鹿会议后,项羽真正告别傀儡的身份,真正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完成了从棋子到棋手的华丽转身。
船夫认为相比起战场上的勇武厮杀,这次诸侯联军会议才是项羽真正的高光时刻。
纵观巨鹿之战,后勤补给的问题贯穿始终,各方不同的政治诉求又引发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信息的不透明性又为历史的走向增加了太多变数,这就是船夫眼中的巨鹿之战,复杂多变,发人深省,可圈可点的太多,今天也只是带大家分析了一部分,后续在人物专辑中还会有所补充,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2023.12.0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