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诸多节日中,如果要选择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那无疑是春节了。春节自古有百节之首的说法,有关春节的各种民间传说故事更是遍布大江南北。这些传说故事在各地流传的过程中,其具体的内容细节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故事框架却大致稳定。追溯这些民间传说的本源,仿佛是阅读一封跨越数千年的信。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这些传说故事中也隐藏着祖先们的答案。
一、关于春节,那些常见的民间传说
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春节故事。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这些传说就会发现,还是有一些故事在全国各地普遍流传的。虽然这些故事在文本细节上可能有差异,但大致的框架还是差不多的。咱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里面选择了几个,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首先是关于过年的,这应该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传说年是一种吃人的怪兽。但这种怪兽特别害怕红色,也害怕响声,同时又特别忌讳人说它胆小。因此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会贴各种红色的纸,还会放鞭炮,都是为了对付这个怪兽。
想象的年兽形象
其次是关于压岁钱的传说。传说有一种叫做祟的妖怪,红眉绿眼,比鬼还鬼。这种妖怪专门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出来残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用红纸包十个铜钱放在小孩的枕头边上,祟拿了钱就不伤害孩子了。
再次是著名的门神的传说,说的是秦琼和尉迟敬德守护李世民的故事,由此产生了贴门神画的习俗。
门神贴画
第四个是关于过年贴福字的习俗,流传比较广的是和朱元璋有关。传说有一次过年,朱元璋要杀一户门上贴了福字的人,然后马皇后心善,就偷偷地传话让所有居民家里都贴上福字。
最后是关于社火的习俗,传说是因为古代的一场大瘟疫。百官受到土地神的指点,组织民众敲锣打鼓走家串户,最终战胜了瘟疫。延续至今,在春节期间有些地方会有社火仪式,人们组成队伍敲锣打鼓,祈求来年无灾无病。
陇州社火活动
所有这些传说,在今天的人看来似乎有些原始和荒唐。但如果我们追溯这些传说的起源,实际上可以看出先民们的许多观念和意识。我们为什么要过年?以及为什么春节会成为百节之首?这些传说故事里,其实包含着古代先民们的答案。
二、春节关乎生死
生存和繁衍,这是任何物种最根本的两大需求,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从关于春节的各种传说故事里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先民们对生存的强烈追求。很多的故事里,比如年兽,比如压岁都出现了吃人的怪兽;在社火的传说中,也留存着先民们的瘟疫记忆。这些实际上都是先民们对死亡的一种恐惧意象。
社火表演
但是,面对生死间的大恐怖,我们的先民并没有瑟瑟发抖,而是积极地采取了他们能够想到的办法。诚然,这些办法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是那么的原始,甚至是愚昧的,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积极求存迸发出的生命的力量!
三、特殊的大年三十
在诸多的春节传说中,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时间节点,那就是大年三十。年兽也好,小妖祟也罢,都是大年三十出来吃人,连门神也是年三十要贴上。这种共性显然不是单纯的巧合。对先民们来说,年三十这一天,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
大年三十烧头香
在远古的洪荒时代,人们过着寒暑不知年的日子。在漫长的时光中,先民们逐渐的形成了对时间的认识,有了对时间计量的方法,也就是岁时观念和相应的历法。在先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冬季无疑是非常难熬的,天寒地冻,食物稀少。而年三十这一天,正是“月穷岁尽之日”,也就是最难熬的时候。过了这一天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日子就要好起来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可以说年三十这一天,在先民的观念里就像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呢。咱们今天把过年当做是一个纯粹的喜庆的日子,可实际上对我们的先民来说,这一天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四、春节关乎善恶
在各种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中,也渗透了先民们朴素的善恶观念。咱们能看到,几乎所有传说中都存在着朴素的善恶二元对立:孩子是善良的,怪兽是邪恶的;门神是善的,妖魔是恶的;皇后是善的,奸臣是恶的;等等。而故事的结局,总是惩恶扬善。这样的文本书写,看起来似乎有些“幼稚”,但其实这也是先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期许吧!
压“祟”钱
除了期许,我们的先民其实也曾勇敢的把这种追求付诸实践。比如在社火的传说中,虽然借助了神灵的力量(土地公),有着文武百官的领导,但每一个普通的先民也都参与到了驱逐瘟疫的过程当中。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主动的勇气呢?
五、春节关乎家人和集体
在社火的传说故事中,纵然有着神灵的帮助,百官的领导,但村民们最终也是“组成队伍祛灾攘瘟,求吉祥平安”,而在与年兽的各种“斗争”中,我们在故事里看到的几乎也都是村民们集体出动。所有的争取,所有的抗争活动,都是以集体的形式,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完成的。这样一种“集体主义”的叙事明显不是偶然。因为在个体的生存能力极为有限的环境下,先民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下来。尽管这集体的形式,从一个山洞,到一个部落,再到一个家族以致邻里乡党,其范围在不断地扩展,但精神的内核并没有变化。
原始的人类群体
这样一种群体意识,其实也反映在春节的很多习俗中,比如说拜年。在整个古代社会,拜年实际上都是采取“团拜”的形式。不论是官方皇帝与大臣们的“大朝会”,还是民间亲族之间的拜年活动,实际上都有着强化集体意识的作用。即便是到了今天,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展,血缘地缘的羁绊在不断弱化,每到春节,人们依然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人的身边。团圆,依然是春节固有的文化习俗,亲族和睦也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变的向往。
春运回家的人们
文史君说
咱们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然而,春节却是我们绝大多数民族、地区都有的共同节日。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了各种春节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与春节这个节日一起,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甚至跨越了民族,延续几千年而经久不息。
我们经常说“爱国”,说“民族情感”,但实际上国家也好民族也罢,不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所有的情感,都是要有具体的事物作为附丽的基础的。而春节这样一个节日,以及流传下来的这些传说故事,让几乎所有中国人,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开展着同样的活动,共享着同样的记忆。数千年的循环往复,才构成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基础。
春节的传说故事,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承载着祖先的记忆。隔着数千载的时光,阅读祖先们的来信,不妨说一声:你说,我懂。
参考文献:
1、方彧:《从民间传说探析春节文化内涵》,《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5期。
2、李英儒:《春节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