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日报 运城晚报 运城新闻网 官方发布平台
河东籍的盛唐良相
孟昭民
封建王朝的宰相是协助皇帝治国理政的首辅重臣,汉魏为“首长”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唐变为“委员会”制,一职数人至十数人,其中出类拔萃、功勋卓著者方称良相。
唐自高祖开国至宪宗元和中兴,史称盛唐,此后盛景不再,一步步走向衰败和没落。近来翻阅唐史,注意到出自河东的宰相对唐帝国的建立、发展壮大和强盛以及此后危局的扭转和复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名标唐史的河东籍良相甚众,仅将其中的几位古贤分述如次:
开国首辅 裴寂
裴寂,字玄真,公元569年生于蒲州桑泉(今临猗)的一个官宦之家。幼年丧父,由哥嫂抚养成人。十四岁那年因父荫(其父曾任绛州刺史)而补任蒲州主簿。成年后,出落得身材魁梧,姿容秀美。他喜赌博,爱金钱,善饮酒。四十岁左右担任了晋阳宫副监,管理宫女和财务。当时唐国公李渊为晋阳留守,由于他们旧交甚笃,此时来往更加密切。裴寂依仗职权,偷偷派宫女到留守府侍奉李渊,一来二往,两人竟成了铁哥们关系。
大业末,唐王李世民看到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便暗蓄异志,笼络结交四方豪杰,欲夺隋室天下,渴望得到父亲李渊的参与和支持,但又不敢明言。这时他想到父亲的挚友裴寂,打算让他转达自己的壮志宏愿,但自己和裴寂不熟悉,就委托裴寂的好友龙山县令高斌廉当说客,他当即给了高县令许多银钱,让他与裴寂赌,并嘱咐要佯输,直到输光为止。寂赢了许多钱,非常高兴。高县令趁机把秦王李世民的想法告诉裴寂,要他动员说服唐公李渊,裴寂痛快地答应了。一次,二人在公廨豪饮,酒酣耳热之际,裴寂向唐公分析了时下乱势,又说,你目前处此险境,如果私宿宫女的事一旦外泄,将临杀身之祸,现“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李渊听罢,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儿子李世民的主张,高擎义旗,起兵太原。裴寂为义军进献宫女500名、粮草9万斛、杂粮5万石、甲胄400万领,有力地支持了起义部队,被李渊封为闻喜县公,进封魏国公。
公元617年,隋帝杨侑看到大势已去,朝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朝不保夕,便禅位李渊,渊坚辞不受。寂用天命之说力劝渊受禅,并亲自筹备主持了受禅登基大典。李渊践皇帝大位,国号唐,是为高祖。他感动地说:“使我至此者,公也!”拜寂为宰相,列为开国二十四功臣之首。赐服玩,供御膳;视朝则同座,入阁则延于内卧,言无不听,计无不从,甚至不呼其名,昵称“裴监”。并且每日委一名朝廷大员到裴府值勤。
高祖每外出视事,都让寂居守内阁。麟州刺史韦云起揭发寂谋反,后来查无实据。高祖对寂说,“我能有天下,是你一步步促成的,你怎么会谋反呢?之所以让有关部门讯查,是要让天下军民都知道这是诬陷你的清白与忠贞,你是无辜的。”为此,高祖让他的三位贵妃带上御酒、佳肴赴裴府安慰,直到第二天午后才回到宫里。
武德四年(620)朝廷改铸钱币,高祖特为寂留了一炉,让其自铸。他让尚书告诉世民,寂若犯死罪,可赦免二次。体现了对寂的格外恩典。不仅如此,高祖和寂还结为姻亲,他的第十六女临海公主下嫁寂子律师,封律师为驸马都尉,聘寂的女儿为赵王元景之妃。
裴寂广见识善谋略,但妒忌心强,对秦王李世民的爱将,战绩赫赫、功盖朝野的同僚刘文静,屡屡在高祖面前进谗言,终使高祖诛文静于狱中。这件事使惜才如命的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
太宗登基,和尚法雅散布妖言一案牵连到裴寂,被免官,削去食邑之半,令其回故里养老。寂提出要留居长安,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你现在的职务和资格根本不够宅居首都。你是因举义之功才留在这里的。况且武德初年朝政废弛吏纪紊乱,我不追究你的罪责就算便宜你了。现在让你归扫坟墓,你还有什么话说?寂无言以对,只得回到老家桑泉。
没过多久,河阴有个狂妄的汉子对寂的家奴说:“裴老有帝王的天分。”家奴将此言禀告主人。寂大惊,他知道此话传了出去,是要杀头、灭九族的,于是就让家奴到河阴刺杀那个狂汉。家奴违命,窃了主人钱财外逃。寂捕之甚急,家奴遂将此事告发。
随后,裴寂又被流放静州。恰静州山羌作乱,巧在裴寂当即率家僮平息了山羌之乱,捷报传到长安,太宗敕令其返朝。圣旨未至而寂已死,享年六十,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归葬临晋镇东北十七里处。
盛世名相 张嘉贞
玄宗开元年间,史称盛世,其时君明臣贤,物阜民丰,四海昇平,百业兴旺,万姓安乐,张嘉贞时任宰相,被誉为盛世名相。
张嘉贞于公元665年出生于蒲州猗氏(今临猗县),20岁中明经科,姿容俊美,气宇轩昂,面如傅粉,声若洪钟,一开始授平乡县尉,因其弟贪腐受到牵连,被免职返乡。长安二年(702),河东采访史张循宪发现此人不但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深厚广博的学识,便向武后举荐。嘉贞拜谒武后时,武则天坐在珠帘后面,互相看不真切。嘉贞说,“我奉命来京,得谒九重,斯千载一遇也。然君臣之间如隔云雾,竟不得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武后听了,马上让人撤去帘子,当她看到面前是一位仪表堂堂、英气勃勃、谈吐不凡的年轻人时,“与语大悦”,立马擢升他为御史大夫,后任并州长史。
在并州任上,嘉贞建议在太原以北增驻重兵以震慑突厥,玄宗为此专设天平军,任嘉贞为节度使,在嘉贞的严密防守之下,数年之间北疆安馁无患。
开元六年,嘉贞调入朝廷,有人诬告其谋反,玄宗欲治诬告者之罪,嘉贞说:不必,还是饶恕了为好,不然会阻滞言路,闭塞圣上的耳目,于朝政无益。此举深为玄宗嘉许,并当面承诺日后封他为宰相。嘉贞当即奏道:圣上既有此意,那就趁臣年富力强早下敕令,不然过上几年,臣年迈力衰,手脚不灵,耳目失聪,会贻误朝廷大事的。
开元八年(720)玄宗免去宰相宋璟的职务。欲以嘉贞为继任,但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就问中书侍郎韦抗:有位姓张的在北边当过节度使的叫什么名字?韦抗一想,张齐丘在北疆任过节度使,便答说,叫张齐丘,玄宗便令他起草诏书去了,他在案头继续批阅奏章,恰好阅到张嘉贞的疏文,便急忙叫来韦抗,说,那姓张的不是齐丘,而是嘉贞。令其重新起草任命诏书。后来,嘉贞因勤勉王事,任工部尚书、定州刺史,封河东候。升任那天,玄宗亲率百官到上东门外为他饯行,并赋诗勉励。
开元十七年,嘉贞因患消渴症致双目失明,玄宗派御医前往诊疗,八月中旬不治而亡。享年六十有四,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嘉贞一生不置田产、不攒银钱,他经常对劝他的人说:我现居宰辅,何愁衣食住?晚来我若逆了龙鳞,纵有万贯家财也会被抄没入官的,我若善终,田园家产适足为子孙酒色之资,我才不干那种蠢事呢。嘉贞为官四十余载,历仕玄、中、武、睿四朝,政绩颇优,为世所称道。
治世能臣 裴耀卿
裴耀卿,字焕之,公元681年生于绛州稷山(今稷山县)。自幼聪敏,里人称之谓神童,十二岁中童子举,因其父为当朝户部尚书,受父荫补入相王府典鉴。相王李旦登上帝位后,裴耀卿任国子监主簿,兵部二郎中等职。
玄宗登基不久,耀卿被任命为京师重地长安令。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改革税收办法,把以往的按户征税改为由豪门大户负担税赋,并要他们提前预交,以防其利用权势疏通官府抗税逃税,堵塞了税收上的许多漏洞。这一办法深受广大贫户的欢迎,使贫富对立的情绪和局面得以缓和。
开元十三年(725),玄宗率领朝臣东巡,此时耀卿已升任济州刺史,济州在视察范围。耀卿作为一州之长,没有像其他被视察刺史那样,给圣驾送金银、美酒、帷幕等物,也没有搭建彩棚,组织官吏夹道迎送,只是把巡察必经的道路和桥梁整修加固,把沿途的十座驿站(宾馆)收拾得整整齐齐,备足了食品,既简朴又隆重地接待了圣驾。以致玄宗在宋州宴请侍从们时说,这次视察,裴耀卿做得很好,不铺张,不扰民,俭约办事,体现了他始终把百姓甘苦冷暖挂在心头的悲悯情怀。不久,耀卿迁任宣州刺史,这儿是长江支流所经地区,此前水患不断冲毁田舍淹没人畜,百姓苦不堪言。耀卿到任后,立即请求朝廷下拨治河粮款,与此同时,组织动员民众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工程还未过半,朝廷颁诏任他新职,他奏明情况,直到工程完工方赴新的任所,宣州百姓为他建了碑坊,树立了功德碑。
开元二十年(732),玄宗命耀卿为新安王李祎的副职,讨伐契丹。那时奚部与契丹为敌,玄宗为结好奚部,让耀卿把20万匹彩绢分送奚部将士。耀卿深知此行极易遭蛮夷抢劫,便令部队提前出发,分五路行进,只用一天时间便把20万匹彩绢安全地颁发给奚部将士,避免了被劫夺的损失。玄宗甚为满意,予以嘉奖。
耀卿升为京兆尹的次年秋天,霪雨连绵,庄禾绝收,谷价飞涨,加之漕运不畅,江淮粗米不能抵达,京师人心惶惶。玄宗甚至打算迁都洛阳以纾解粮食紧张问题,为此专门召见耀卿。耀卿说,眼下最要紧的是畅通漕运,并详细奏明了自己的想法,玄宗大为赞同,当即任命他为门下平章事、淮北河南转运使,专门解决漕运问题。
耀卿到职后,先后建置了河阴、集津、三门三大粮仓,在黄河三门峡等地凿山架桥,拓宽陆路运粮大道,水、陆交叉并运,大大加速了粮食的转输,三年时间就使京师储粮700万石,节省运费30万缗。有人劝他将此巨款上交朝廷以表己功,被他拒绝了。他反而请玄宗将此充作政府向民间购置粮米布帛的费用,以减轻百姓负担。玄宗因此加封他为赵城侯,由于带病视事操劳过度,为相仅一年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三岁,赠太子太傅,归葬稷山县韩家庄村南。
力挽狂澜 裴度
唐自安史之乱始,藩镇割据,国力日衰,盛景不再。直至宪宗元和年间平定淮西淄青,方称“中兴”,其扭转乾坤者,首推宰相裴度。
裴度生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河东闻喜人,贞元五年进士及第,登宏词科,又应贤良方正,授河阴县尉。宪宗委派他出使割据地魏博,他到河北后,向文武官吏宣谕皇帝的旨意,安抚黎民百姓,视察田弘正依朝廷规制的办公场所和寝卧之处,表彰这位割据势力的头头。田表示服从唐室管辖、交出兵权,按时缴纳赋税,为朝廷出力,裴度不辱使命备受宪宗赞许,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当时,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及裴度的支持下,宪宗决心削藩以巩固加强中央统治。割据势力极为害怕,他们互相勾结,派遣刺客潜往京师行刺。宰相武元衡当场被刺死,裴度头、背、脚三处受伤,倒在水沟里,刺客以为裴度已死,迅即遁去,不想裴度当时头戴毡帽,身披锦袍,脚蹬朝靴,只是刺破了衣服和鞋带、划伤了皮肤,并无大碍。
行刺事件后,宪宗任裴度为代理宰相代替武元衡,主持讨叛事宜。
元和十二年(817),讨叛军被淮西吴元济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这时宰相李逢吉和部分大臣以战时过长、国力不支为由,主张实行安抚政策,撤回讨伐部队。裴度向宪宗奏明必须讨叛的理由并自告奋勇,亲往淮西讨伐吴元济。他受命以宰相兼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身份亲赴前线,行前慷慨盟誓:“臣若灭贼,则朝天有时;贼在,则归阙无期。”来到前线,他撤销了各部队监军的宦官,把行军作战的指挥权交到各军将领的手中,统一各部队的联络、照应与号令,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加之宰相裴度亲临前线大大鼓舞了士气,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努力杀贼。是年冬,将军李愬雪夜攻破蔡州城,生擒吴元济,捷报传到京师,宪宗喜极而泣,封裴度为晋国公,并勒令树丰碑一座,命刑部侍郎韩愈撰写碑文,以彰淮西大捷。
元和十四年,裴度率军东下征讨叛军,不到三个月,淄青之乱平息,贼首李师道授首。淮西、淄青两战皆捷,诸藩震慑,纷纷归顺朝廷,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的唐帝国开始呈现朝气蓬勃之气象,史称“元和中兴”。
裴度被誉为朝之砥柱,时之汾阳。
文宗即位后加授裴度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宫使。他协助文帝平定“沧景之乱”和“甘露之变”。此后,宦官专权,纲纪败坏,裴度经历了宦海沉浮,决心不问朝政,便在洛阳大建府第,凿池引水,种莲养鱼,植树栽花,建造风亭水榭,取名“绿野堂”。在这里,他同白居易、刘禹锡、韩愈等文人学士饮酒抚琴,吟咏酬唱,绘画作字。“绿野堂”一时成为唐代文化活动的中心。
开成二年,文宗诏令裴度以宰相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赴太原就任。度因年事已高、心力交瘁,屡辞不就,由于文宗催逼,出于无奈只好前往太原。
开成三年,度病重,奏请返东都治疗,被恩准。三月上巳节,文宗在曲江池饮宴,席间为度赋诗一首:“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还写了一封文情并茂的书信派人送往洛阳。诗书未到而度已逝,文宗为之辍朝四日,深表哀悼。度享年七十有五,武宗加赠太师,葬管城,即今之新郑小桥乡。
裴度“出入中外,一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二十年。”历仕宪、穆、敬、文,以全德始终。
今天的人们评价裴度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近期热点
☛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下载客户端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