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三国志注》,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松之为西晋陈寿所编著的史书《三国志》作的注,也称裴注,或与原文并称寿志裴注。概述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太过

三国志注》,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松之为西晋陈寿所编著的史书《三国志》作的注,也称裴注,或与原文并称寿志裴注。

概述

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一十余种。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业。例如:《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记载文帝〈与吴质书〉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三国志》在许多关键处多语焉不详。如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陈群传》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这必须靠裴松之的注加以补充。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清人钱大昕认为:“裴氏注摭罗缺佚,尤为功臣。”“(裴松之所引用书)凡百四十余种,其余史家无涉者,不在数内。”李慈铭说:“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赵翼说:“今按松之所引用书多凡百五十余种,……皆注出书名,可见其采辑之博矣!”

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成书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矣!”,陈振孙认为裴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叶适则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近代学人陈寅恪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

现今大陆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数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依据中华书局的三国志点校本作计算,发现陈寿正文有36万余字,裴松之注文为32万余字。宋代晁公武所谓的《三国志注》文多出《三国志》全文数倍之说,不攻自破。

《三国志注》中收录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后朝已失佚的当朝文学,在《三国志注》都能一窥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论》和《与吴质书》、曹植的《洛神赋》、《铜雀台赋》、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的《陈情表》等在《三国志注》皆有收录。日后如锺嵘的《诗品》和隋唐以后的《古文观止》皆有引用《三国志注》里的文章。

注解所引文献

(依笔画排列)

注释

^ 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侯康:《三国志补注续》自叙^ 《三国志辨疑·序》^ 《廿二史考异》^ 《越缦堂日记》咸丰己未二月初三日^ 《廿二史箚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 《史通·补注》^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三国志”条^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 《文献通考》卷一九一“经籍考 三国志”条^ 吴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322,171字(《三国志校诂附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陈乃干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 黄大受据台北艺文馆影印本统计,陈寿本书正文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8字(《三国志选注》,正中书局,1972年)。^ 《郡斋读书志》卷二:“博采群说,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李龙官更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 张子侠则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的经过极为复杂,既有文字脱漏问题,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因而正文与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轻下结论。”(《〈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s:三国志/卷08#张燕

上一篇: 《聊斋志异》的由来,蒲松龄耗尽心血,康熙喜爱,故以书房为名
下一篇: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原文 译文(全集).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