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前中期的历史中,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时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在国家治理中,既承接了朱元璋时期实施仁政的方针,又有一些开创性的举措。例如,朱棣命解缙等以大学士的身份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还有,朱棣重用宦官郑和,可以认为是宦官势力在明代历史上,首次崭露头角。
一、《明史·成祖本纪》概要
明成祖 朱棣
我把《明史·成祖本纪》记载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靖难时期。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决定推行削藩的政策。他首先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继而又废掉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湘王朱柏不堪受辱,选择了自焚而死。面对这样严峻的政治形势,朱棣先是装病,到建文元年秋七月癸酉,朱棣“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
朱允炆首先派出老将耿炳文,他固守真定,阻挡了朱棣前进的步伐。但王师不能战胜叛军这一结果,使朱允炆感到难以接受,他换下了耿炳文,派出曹国公李景隆,担任讨逆军的主帅。在李景隆多次被朱棣打败,甚至到了“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的地步后,盛庸接替了李景隆。
盛庸和朱棣的战斗互有胜负,朱棣利用王师对待自己的矛盾心理“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虽然朱棣是南军诸将战场上的对手,但“诸将以天子有诏,勿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在战争中,关键战役的取胜十分重要,后勤补给也不能忽视,朱棣和朱允炆所能调动的资源,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他无法巩固自己的战果,“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仅具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他决定“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朱棣长驱直入,虽然“王几为安槊所及”,但还是达到了“耀兵江上,京师孤危”的目的。朱棣兵临京师城外的时候,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城门,朱允炆失踪,朱棣成为了明帝国新的主人。
朱棣能成为中国史中罕有的,藩王造反成功者,除了他自身的军事能力外,个人运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逻骑还报曰白河流澌不可渡。王祷于神,至则冰合,乃济师”,“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巳亥,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这些自然现象发生的频率很高,时机又恰当,如果不是出自正史,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第二个部分是朱棣革除建文、实施新政的时期。朱棣的靖难是得到了皇族的支持的,因此他也必须做出一些政治上的回馈,在永乐元年辛卯,朱棣祭祀天地之后,旋即“复周王橚、代王桂、岷王楩旧封”。但是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朱棣和他的继任者们采取了削夺护卫、维持爵禄、严密监视等等举措,来限制藩王的权力,朱棣在永乐元年夏四月辛未,降岷王官属,秋七月庚子又削去了岷王的护卫,对其他诸王大多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除了关于藩王的一些措施,朱棣还建立了御史分巡天下、选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等新制度。
为了强化朱棣取得帝位的合法性,各地进献了很多祥瑞。例如:“周王橚来朝,献驺虞”,“乙酉,蒲城、河津黄河清。十二月壬辰,同州韩城黄河清”,“甘露降孝陵松柏,醴泉出神乐观,荐之太庙”等。不知道这些是出于朱棣的授意,还是某些人的政治投机,朱棣并没有因为臣民报祥瑞而大举庆贺,周王进献驺虞时,朱棣就说:“瑞应依德而至,驺虞若果为祥,在朕更当修省”,皇长孙朱瞻基似乎也继承了朱棣,对祥瑞并不感冒。
第三个部分是政治中心北移,或者说皇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时期。从永乐三年开始,朱棣就下诏“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永乐四年,又下诏建北京宫殿,到永乐七年,朱棣多次北巡,让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政治中心的北移,是由于朱棣靖难,造成了北方边防的空心化,使明朝难于抵抗蒙古的侵扰,如果不把核心边疆作为防御的重点,那么明王朝就会重蹈北宋的覆辙。
起初,朱棣效仿朱元璋,并不想用武力解决问题,他派遣郭骥出使本雅失里,但被杀。永乐七年秋七月,派丘福讨伐本雅失里,结果战败。于是朱棣“赠北征死事李远莒国公、王聪漳国公,遂决意亲征”,随后就是著名的“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在朱棣对大漠用兵的时期,迁都的事穿插于其中,“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迁都使明蒙矛盾进入了新的时期,也就是由皇帝坐镇北京,以便部署对蒙的防御。朱棣虽然死于回京途中,但明朝和蒙古的冲突却没有因朱棣的死而结束,双方的征战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隆庆和议之后才告平息。
《明史》对朱棣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结合朱棣的生平功业,这样的评价我想是合适的。
二、《明史·仁宗本纪》概要
明仁宗 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的时间不到一年,但其实朱高炽任监国时,就已经开始着手处理朝政,因此不可以认为朱高炽在位时间短,就没有什么作为。在他担任监国前,《明史·仁宗本纪》简单说明了朱高炽的一些特点,好静、有识见、善于以守为攻,这些可以作为朱高炽所采取的某些举措的解释。
面对朱高煦等人的“日伺隙谗构”,他说:“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黄俨诬告他时,他仍然坚持本分,胡濙“秘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让朱棣安下心来。朱高炽的这些行动,可以看出他不善于主动出击,好静不好动的人格特点。
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的竞争,可以看作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的竞争。所以,朱高炽变革朱棣的一些成法,将政治的重心更多转移到文治中来,可以说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朱高炽登基不久,就重用夏元吉等人,又“罢西洋宝船、迤西马市及云南、交趾采办”,还“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来告慰天下的士子文臣,也正因为朱高炽的种种文治手段,后世给予了他一个很正面的庙号,仁宗。
洪熙元年三月戊戌,朱高炽“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如果实行,就将是对明朝历史的一次改写,也是对朱棣政策倾向的巨大转变,但朱高炽在五月辛巳死去,迁都最终没有实行,朱瞻基并未继承他父亲的遗志,仍然将都城设在北京。
三、《明史·宣宗本纪》概要
明宣宗 朱瞻基
根据《明史·宣宗本纪》的记载,朱瞻基从出生开始,就得到了朱棣的喜爱,到永乐九年朱瞻基成人后,无论是巡幸还是征讨,朱棣都要带上他,并且在军中让学士为他讲授经史,这为朱瞻基的文武双全打下了基础。朱高炽即位后,立朱瞻基为太子,由于朱高炽早死,所以朱瞻基很快就成为大明天子。
由于早年和祖父朱棣相处时间很长,朱瞻基没有完全继承他父亲的政治取向,他既重视文治,也重视武功。
刚即位不久,面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他决定亲征,几乎没有花费多少代价,就迫使朱高煦投降。宣德三年八月辛卯,他“罢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把政治的重心稳定在北方,后来朱祁镇继承朱瞻基的政策,于正统六年十一月,正式确定北京为京师,不再称为行在。宣德三年九月辛亥,“兀良哈寇会州,帝帅精卒三千人往击之”,甚至“亲射其前锋,殪三人”,最后“寇望见黄龙旗,下马罗拜请降”,这样的勇武和朱棣如出一辙。包括在宣德五年,再次命郑和下西洋。以上都体现出更靠近朱棣的政治偏好。
在体察民情和重视文治方面,朱瞻基做的也很多。在《明史·宣宗本纪》中,时常能看到关于赈灾的表述,并评价他能够做到“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在宣德四年丙戊,“制《猗兰操》赐廷臣,谕以荐贤为国之道”,宣德五年夏六月,针对“捕蝗之使害民不减于蝗”的问题,他作《捕蝗诗》来劝导官员,宣德七年夏四月,又“作《官箴》成,凡三十五篇,示百官”,这些都是他以文治国的证明。
朱瞻基的文治武功,使得明朝“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后来有史家把洪熙和宣德这十余年,称为“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朱瞻基在宣德十年正月无力视朝,没多久就驾崩于乾清宫,随着朱瞻基的死,“仁宣之治”也就终结了,明朝即将迎来王朝发展的首次重大挫折,而这次挫折的出现,和朱棣重用宦官,以及朱瞻基在宫中让宦官读书,恐怕有一些因果关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