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千年文字故事,体味悠久中华文化。看历史、观未来,感受文字魅力,品味历史内涵。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的甘肃简牍博物馆,说到简牍两个字,大家是否真的了解它的意义呢?
简牍,作为我国古代用来保存文字的重要载体,作为保存信息的常式而存在,珍贵的简牍,为我们揭开了遥远历史的神秘面纱。简牍书写记录了不同时代的政务、军事。天文地理、农业医学知识、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孔老之学、诸子百家之言都因有了简书才得以保存。
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更有敦煌被称为河西走廊的汉简之都。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甘肃百余年间已有30多个批次8万多枚历代简牍出土。甘肃简牍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2月,是七里河区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其主要承担甘肃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职责。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省级简牍类专题博物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甘肃简牍既是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走进简牍,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文化瑰宝,从馆内散发出来的古老纸香,到陈列在展柜中的古代简牍,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些简牍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除了简牍本身,博物馆还通过展览和解说,向游客们详细介绍了简牍的制作工艺、保存方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诏条》
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诏条》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在继承先秦以来“天人合一”“以时禁发”“用养结合”生态观的基础上,确立了以 “四时”为基础的自然时序,要求人事活动和社会生产都应遵循自然四时规律,并对如何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做了明文规定,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律条规。
《侯史广德坐罪行罚檄》
汉代,一级文物。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用一根树枝做成,形制特别,俨然一根棍子。正面写檄文标题:“候史廣德坐不循行部、涂亭、趣具諸當所具者,各如府都吏舉,部糒不畢,又省官檄書不會會日。督五十”,背面写候史广德坐罪行罚的具体事由。追责于主管候史广德的失职行为,将其责打五十大板,并以檄文形式通报其它各部。檄文完整具体,对研究居延防线各部隧的防御设施及边防吏卒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通报批评。
《长罗侯过悬泉置费用簿》
一级文物。1990 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18 枚,每简长 23厘米,宽 0.8 厘米。内容为元康五年(前 61 年)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时,悬泉置招待其路过军吏的费用记录。该册书的出土,不仅为研究悬泉置的功能和经费物品的收支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为研究西汉王朝与西域关系,尤其是同乌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可补传世史籍之阙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账单。
除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必看藏品以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详细介绍了馆内的一些现代化科技,现场通过影像互动复原、现场试听、情景再现、红外线扫描等多种高科技技术,以声、光、电与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简牍资源数字化存储管理,将简牍中描写的人物、事件更加直接展示出来,带观众沉浸式读简。
让文物“火起来”,让历史“说话”。通过简牍的呈现,浩瀚的历史长河似在眼前。通过文博人的讲述,千年的文化回响,言犹在耳。于这尺寸竹木之间,我们可以走进商朝光怪陆离,奇异多彩,繁荣与残暴并存的神秘空间;惊叹于春秋战国时期金戈铁马,风云变幻,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枭雄气概;被大汉朝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大一统气势深深震撼着。文字犹如一封无声的史书,或许简牍的书写者们早已悄然隐匿在历史的长河中,但片片简牍上却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一笔一画皆历史,历史的魅力远不止。展示简牍文化、解析简牍故事,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将继续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永不停歇地讲好中国故事。
出镜记者:赵书艺
拍摄、制作:吴承启
审核:王志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