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志有官修和私修的区别,各自有着不同的成书特色。明清时代中央政府曾经多次下令督促各地地方官编修地方志,同时还常常提供“方志”的编纂体例,淮安历代的府志、州志、县志,也包括官署志(如明清历任淮关监督递修的《淮关志》《重修淮关志》《淮关统志》《续纂淮关统志》系列)、专门志(如明代席书、朱家相等递修的《漕船志》)、文化志(如明代潘埙《淮郡文献志》)等,大都属于官修志书。不过,在清代至民国期间,还是有一些有关淮安的志书是个人私修的,其中有几部,对于地方文史研究蛮有参考价值。
潘埙《淮郡文献志》
潘埙(1476—1562),字伯和,号熙台,淮安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性刚决,弹劾无所避,多疏谏,累官至兵科都给事中、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晚年的潘埙居淮,考证淮安春秋而下千余年的历代人物,细分为名臣、硕儒、忠孝、文节、遗老、贞媛之属三百有九人,征文考献,以文系人,为《淮郡文献志》二十六卷。这也是淮安今存第一部私人地方史志著作。
胡凤丹《漂母祠志》
胡凤丹(1828—1889),初字枫江,后字月樵,别号桃溪渔隐,浙江永康人,官至湖北督粮道,著有《退补斋诗文存》,辑印有《金华丛书》。漂母祠是淮安府城名胜,位于府城西门外大运河边淮阴驿旁。祭祀的是韩信少时曾施食于他的漂洗丝絮的妇人,韩信后曾馈赠千金以报答她。至成化年间,漕运总督杨茂命人在西门外、淮阴驿旁单建漂母祠,雍时中为之作记。《漂母祠志》采辑古今有关于漂母的事迹诗文为一编。卷首一卷,为自序、总目、凡例、漂母祠图、漂母小像、引用书目。卷一古迹,包括县治、亭台、墓冢、祠,介绍淮阴县、山阳县的历史沿革,以及千金亭、漂母墓、漂母祠的有关情况。卷二纪实,辑录漂母的事迹。卷三至卷七为艺文,辑录有关赋、论、赞、诗词。
冒广生《钵池山志》《淮关小志》
冒广生(1873—1959),南通如皋人,字鹤亭,号疚斋,清末先后担任刑部及农工部郎中等职。民国成立后,冒广生历任农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1949年后,他被陈毅特聘为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大运河上的淮安钞关,是征收来往船只货物税收的重要关卡,直属中央财政部门——户部管理,明清时期历任淮关监督先后修纂有《淮关志》《重修淮关志》《淮关统志》《续纂淮关统志》等延续有度的多部关志。冒广生上承清末杜琳《续纂淮关统志》,下述至1920年前后,编成一部《淮关小志》,让500多年的淮关发展演变史首尾记述相连,史学价值很高。
《钵池山志》,是这座淮安千年名胜被毁100多年后为其补撰的唯一一部山水专志。冒广生上任淮安关监督伊始,便实地勘视、广搜丛残,寻访故老,经过一年时间编纂成志,于1921年刊印出版,即轰动地方。《钵池山志》设山水志、建置志、古迹志、金石志、人物志、方外志6卷,附《志余》1卷,包罗山水、建置、古迹、金石、人物、僧道,为记录淮上古之山水名胜的第一流志书。
张煦侯《王家营志》
张煦侯(1895—1968),名震南,字煦侯,笔名张须,斋名秋怀室,现代学者,著名史学、汉语言文字学、修辞学专家和诗人,淮阴县王家营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法政专门学校,先后执教江苏省立第八中学、省立第六师范、淮阴中学、扬州中学、南京市立第二中学。抗战期间,应淮泗中学之请到校上课,再应淮泗县参议之约为县参议员。1948年起,先后任教于徐州江苏学院、上海震旦大学、芜湖赭山师院。1953年受聘于合肥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任现代汉语教授和中文系函授教研室主任,著有《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成语四论》《修辞的基本功举要》《四史读记》《先秦两汉文论》《清政十论》《秋怀室札记》《淝边谈屑》等。
王家营是淮安市名镇,位于古黄河(古淮河)和盐河之间,自古是南北通京交通要道。明代设兵卫于各行省。淮安府之大河卫,于黄河沿线建兵营十数,王家营其一。又各兵卫“厄塞岩疆,调垒棋布,战功累世者居其地而不迁”。与清江浦时峙、滨大河之冲要的王家营遂渐成聚落。后因黄淮溃决,三次东迁今王营镇之所在。1949年以后,王家营曾更名为王营公社、王营镇,1972年以来为淮阴县、淮阴区政府驻地,今为淮阴区王家营街道。《王家营志》是现存淮安旧志中仅有的乡镇志书,全书近5万字,立例科学,结体严谨,篇目简明扼要,地方特色彰显,仿县志体例而设“建置”“河渠”“军政”“学校”“人物”“古迹”“杂记”等目,增设“警卫”“职业”“交通”“礼俗”“宗教”等目,重点记述清末民国王家营治安、就业、交通、民风之勤惰与开放保守等社会发展动态。该志与张煦侯的另一部乡土文献《淮阴风土记》、鲁一同编撰的咸丰《清河县志》、吴昆田总纂的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和范冕总纂的民国续纂《清河县志》,为今人描述出清末民国淮阴城乡的历史风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