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威
《学衡派年谱长编》是2015年《学衡派编年文事》杂志的延续,上一本以报刊为基础,以文章为主。这本书补充了员工的联想,赋予人们权力,重复内容,主要是一份档案文件。
2017年上半年,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学衡派长篇纪事》项目后,我决定继续我原来的工作。同时,我也对这28年来收集到的学衡派史料进行了仔细的分类。首先,我会添加非学衡《文哲学报》《国学丛刊》《东南论衡》的相关期刊,并请我的学生霍远从北大图书馆补上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论衡》缺失的期刊,并请教李烨婧,寻求同学的帮助。输入适当的文本。
以前用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撰的一本选集,但原档案馆里的所有实际“场景”都是未经审查的(你能看到的部分实际上是经过档案馆自己的经理人员审查的)。 2017年8月起,我开始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军事部、国务院、教育部、内务部、总统府礼乐厅的历史档案。 。 、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央研究院、中央设计局、中共中央宣传部。 。因为这是民国学术思想史上国家学术制度化的三大支柱。
薛恒一派的人也参与其中。教育部历史地理委员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礼乐博物馆、国史馆做了简要介绍。民国时期,出国留学最重要的资助机构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理事会”,其领导的是中美耿耿基金会,即中美理事会。这里提到的是美国教育文化基金会和英庚基金会的委员会(后改为“中英教育基金会理事”“中法教育基金会委员会”)和中法教育基金会只有没有它。详细信息。
由于我每天背着电脑,就和上班族一起坐地铁,去档案馆读写文件。中午,我和在档案馆工作的人员一起吃晚饭,然后参加他们半小时的棋牌活动,或者和在这里看档案的朋友见面。学生们一起散步、社交。我已经第六年从事这项有趣的工作了。
这些年来,我认识了近百位已毕业或正在档案馆学习的南京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以及许多浏览过档案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们在相互沟通方面也给了我很大帮助。 。知识有层次,有学科,还有许多其他主题,人员擅长一起阅读文档并交换想法。几年来,他们帮助我弥补了很多专业上的空白。
号称“文人最不自由”的历史学家陈寅恪,除了作为诗人之外,从不谈论历史和观念。他和傅斯年都坚持以新材料、新问题(新发现)为主的学术本质。这符合胡适“大胆假设、仔细求证”的学术道德。这也是历史学家和文人的区别。我写过几本传记,当我回头看时,我感觉我在画老虎和狗,或者盲人摸大象。文人谈历史,多是借古述今,以“近代史”为目标,以“面向未来”为理想。他们常常陷入盲目自信,重视技术胜过知识,重视文学胜过历史。个性化写作的倾向体现在复述中。对于学衡史学派,我试图回到民国学术舞台,在实践学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
关于学衡学校的人员和事务的信息有很多。作为一名博士生,我以民国南京文坛的文学空间为视角,写了三篇论文(新乡土文学、旧体文学、日占文学)。我主要从档案、报纸、日记和信件中选择历史资料。现有各家族年表仅作为必要的参考和核对。有选择地使用它并在阅读框中重复。其中,参考学者有梁启超、王国维、鲁迅、周作人、赵元任、胡适、钱玄同、梅光地、吴宓、胡先苏、唐用同、陈寅恪、胡适等的百余部年谱。施等人。小石、王东等没有详细的注释。我向我、作者和读者道歉。
历史是无法挽回的过去,也是无法挽回的真相。所谓回归“民国学术场”,无非是文史交汇处的主观愿望。我已经完成了这项研究,这本书仍在编写中。
仅在头条号发布,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