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多星”吴用,无论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小说家张恨水,都给出了“奸猾”的评价,甚至认为他和宋江无非便是“真小人”和“伪君子”的差别而已。
实际上,吴用这个人物在《水浒传》当中的塑造并不算很成功,这在与宋江、林冲、武松等主要人物对比来看显得尤为明显。
他作为梁山的智囊核心,显然是不合格的。
奸猾
读者可以很明显地对比出来,“吴用”所对标的其实是“三国”故事里的“诸葛亮”一角。
吴用原本只不过是一个村里的私塾先生,但却绰号“智多星”,号“加亮”,这个“亮”其实是暗指“诸葛亮”。可见他是有点志气的人物,认为自身的能耐可以比肩“诸葛亮”,早晚也能出相入将,成就一番伟业。
但实际上,在诸多“水浒”的故事中,“吴用”这个名字也是后来加进去的。
《宣和遗事》当中也只提到一个“吴加亮”的人物,还有其他一些“水浒”故事的典籍里也只是称其“吴学究”,成型的《水浒传》里经常使用“加亮先生”和“吴学究”来代指吴用,可见其原型的由来。
那么,后来之所以会多出一个“吴用”的名字,说不准也是因为“无用”的谐音,这也比较符合这个人物在书中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反讽”。即“吴用”是真“无用”。
吴用对外的计策比较幼稚,甚至还经常失败。
在《水浒传》中,他谋划的第一出计策就是“智取生辰纲”,但这个计策说实话看不到什么技术含量。
一来这些“生辰纲”并不是独一份,往年也有,也被劫过,说明难度并不是很大;二来生辰纲的信息也是刘唐等人提供的,和吴用并没有太多关系。
唯一算得上亮点的,大概就是如何将蒙汗药放置在酒水中了,而具体操作也和吴用没有关系。
但是,从这件事情的后续来看,吴用并没有处理好,他既没有想到如何“销赃”,也没有考虑到事情败露之后的对策。
所以,一同聚义的白胜被抓时无人救援,上演了一出“塑料兄弟情”;晁盖等人也是侥幸遇到宋江报信、雷横等人放水,才得以逃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显然是“军师”吴用的失误。
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失误”,就是谋划救援在浔阳楼里题反诗的宋江。
吴用进行了非常多的谋算,甚至为此还把能模仿字迹、印章的萧让、金大坚“请”到了梁山,但最后竟然犯了致命的错误,没有考虑到蔡九知府和蔡京的关系,盖错了印章。正是这一小细节考虑不周,最终还得靠众人犯险劫法场。
之所以说是因为吴用“考虑不周”,是因为他后知后觉,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见他不是完全不懂其中的问题。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在行军打仗时候的误判,导致梁山损兵折将。
总而言之,吴用对外的计谋在整个故事当中要么不甚出彩,要么不能成功,和“智多星”、“加亮”的名号并不匹配。
但是,吴用在“邀请”兄弟上梁山的时候,算计施展得却是“如鱼得水”。
比如宋江“怒杀阎婆惜”一事,其导火索还是晁盖等人送给宋江的“金子”和书信。可问题是,宋江根本就不缺钱,这包金子和书信除了作为宋江勾结贼寇的证据之外,没有任何的价值。
如果说晁盖、“三阮”、刘唐等是粗人,尚且察觉不到这种行为的不妥,那么吴用呢?若不是真的蠢笨,那就是故意设下的圈套了。
类似的事情吴用都没少做。
用言语激化林冲和王伦之间的矛盾,导致“火并”事件爆发,最终夺得梁山基业;靠偷鸡摸狗的方式骗金枪手徐宁等人上山;甚至还设计害得卢俊义、秦明等兄弟家破人亡,不得已只能落草为寇。
吴用在坑自己人这一方面,所设计谋都异常阴狠,因此而丧命的人也多是自己“兄弟”的至亲。
如果仔细罗列出吴用的“计谋”之后就会发现,他在“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的表现上有很明显的差异,算计自己人的成功率非常高。
所以明朝李贽说他:
一味权谋,全身奸诈,佛性到此,澌灭殆尽。
这个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那么,“吴用”为何又会给人一种“智慧化身”的错觉呢?
不可否认的是,吴用在绿林中的声望还是比较高的,但这个“高”实际上是借助了梁山的力量。
吴用在梁山前期的发展中比较另类,一个书生的身份使他获得了“军师”的地位。虽然这个“军师”名不副实,但并不影响其名声的传播。
像“曾头市”发出的檄文中只提到了三位梁山好汉:晁盖、宋江和吴用,看似对这三个人格外重视,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人们的思维惯性而已,对前三甲的印象更为深刻罢了。
后来晁盖阵亡,卢俊义上山,吴用依然坐着第三把交椅,自然就给人一种“能力稳重”的错觉。
这就极容易让人忽略吴用的真正身份,他只不过是一个没什么功名的乡野秀才罢了,这样的人物多得很,梁山最开始的主人王伦,人称“白衣秀士”,也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身份。
虽然说“英雄不问出处”,但从吴用的表现来看,其出身和经历明显使得他的眼界和见识都不足,这才出现了“顾首不顾尾”的生辰纲事件,也让他过于看重蔡京的身份,而忘了即使位高权重的人在“家书”的创作上也会很随意。
那么,梁山为何能在多次斗争中取得胜利呢?这依靠的是其复杂的人员构成。
梁山主要以“劫掠”为谋生手段,其人员构成与发展的模式是非常匹配的。在这个团体里具有话语权的人往往都是受过一定教育或者训练的人,他们可以算作当时社会的精英人士。
梁山对外作战的次数很多,小的战斗像曾头市、祝家庄,大一点的如攻打高唐州,最大的就是征辽和征方腊了。
可这些战争中,吴用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很大,即使作为“军师”也没有运筹帷幄的表现,甚至真正的策略、指挥还是靠宋江等人来完成的。
而退一步讲,林冲、索超、董平、关胜、呼延灼、秦明、徐宁、花荣等人都是沙场悍将,武松、鲁智深、黄信、孙立等人都曾担任武职,就是连丢了生辰纲的杨志也是将门子弟,他们的军事素养本就不低,都具有指挥战役的能力。
那么这样来说,梁山对外战争的胜利其实更多的还是依靠这些人的群策群力,吴用在其中的直接指挥不仅少见,成功率也不高。
吴用真正的智慧其实就像金圣叹所说的那般,他懂得借助群体的力量,让多数人将其当做“自己人”。
林冲火并王伦之后,借助团体的力量,吴用等成为了梁山的主人,林冲、宋万等人在后续的情节里有明显的边缘化趋向。
可是,等到越来越多的人随着宋江投奔到梁山之后,另一个团体逐渐壮大,吴用又成功地融入了宋江的团队中,得到了梁山里大多数人的支持。
最为精彩的是,当宋江表露出要“招安”的意愿时,吴用虽然没有明确地公开表态,但却依然站在了宋江的身边。
这是因为梁山上很多人的落草都是被逼无奈的,并非他们本意,“招安”一事必然会得到这些骨干的支持。但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是公然反对招安的,吴用对他们多次表示“认同”,而怨怼都由宋江来承担了。
吴用既得到了梁山骨干中“招安派”的认同,又没有得罪少数反对招安的兄弟,这也是他“奸猾”的表现。
但需要考虑的是,“水浒”故事从诸多片段到逐渐成书,人物的塑造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局限。
以小说完整性的角度来说,吴用的形象应该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核心智囊,只不过在整合诸多情节片段的时候,各类情节综合起来就给人以“奸猾”的观感。
这或许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分歧,也是“吴用”这一人物在塑造上的瑕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