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米
余秋雨一生非常热爱书法,书法造诣也颇高,他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笔墨祭》,也看得出他对书法颇有研究。即使余秋雨谈不上真正的“书法大家”,但是他的字也是值得鉴赏的。
二十年前,全国国各地都在修复各大古迹,要立碑为纪。但是,这个碑文到底由谁来写呢,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后来经过民意调查,竟然绝大多数人都投票给余秋雨,看来,只有余秋雨的文化声誉及底蕴才能够更好的阐释这一篇篇历史“章页”。
余秋雨写成碑文后,本当另找一位书法家来抄写,可是令大家惊喜的是,余秋雨的书法也堪称一流,就这样,顺理成章,碑文的撰写到誊抄都出自余秋雨,这在当时,还成为一桩美谈。
他的碑文,不像老式碑文那般骈四俪六,而是更加恢宏、畅达,令人更易诵读。他的碑书,吸取二王、米芾、赵孟頫的行书风姿,兼容庄严和飘逸,除了碑文和碑书,各大文化景点还纷纷邀请余秋雨题额。
最为有名的就是余秋雨在都江堰题的那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据说,余秋雨当时的书法作品高达50万元,人们趋之若鹜,就只为求得一方墨宝。并且,余秋雨除了自己热爱书法艺术外,他还呼吁年轻人们都要去学书法。
余秋雨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审美,一个最需精神给养的时代,也是最需要真正艺术来浸染的时代,而如今实用主义盛行,大多数人捧着一颗功利之心,这些“无用”的艺术似乎可有可无。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
“美其实是对于实用的一种超越,如果完全处于一种实用状态的话,它恰恰是对美的一种侵害。”
所以,我是赞同余秋雨观点的,多读一些“无用”之书,沉迷一些“无用”的爱好,多去感受它们之于美的意义。
余秋雨的艺术底蕴与审美情趣,无可厚非。至于他的字称不称的上泰斗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余秋雨的字,最多属于“名人”书法,而不是“书法名人”之作。
或许是身负文化大师的称号,他的字也跟着沾上了“光环”,依我看来,余秋雨的书法还是赶超很多文化名人的,更值得赞赏的是他对书法的态度,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学习!
余秋雨因为写作、因为书法,声名之盛,一时无俩。
他也凭借着名利赚的盆满钵满,很多人就不乐意了,那个口口声声为“无用的美”摇旗呐喊的人,为何摇身一变,竟成为铜臭味极重的“功力作家”了?
甚至《财经时报》曾经公布了一张“中国作家富豪榜”,而余秋雨就赫然在列,并且位居榜首!
这引得很多同行的不满,纷纷指责余秋雨太“矫情”!太能装“情怀”了!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属王朔,王朔一向以真性情示人,而且他那种敢说敢做的流氓文人气质没有谁能够比得过他,对于看不惯的人,他绝对会毫不留情怒怼!
当年,王朔被提名上海文学奖,但是很多评委认为王朔根本称不上作家,充其量是个作者而已,而余秋雨当时恰好作为上海文学奖的评委,他力排众议,坚决投王朔一票,最终王朔成功获得了该奖项,可以说,王朔能够获奖,余秋雨功不可没。
一般人面对这份“知遇之恩”,且不说感激涕零,给对方最起码的敬意总是有的。
可是王朔却恰恰相反,他竟然说:“谁要奖了?谁认识他啊!我不认识,你没名气,我是你前辈啊,可你明摆了收编我呀?这我可就不乐意了!从今以后谁也别给我奖!”
看来,王朔对余秋雨是毫不领情,甚至余秋雨倒成了“好心办坏事”,论辈分,王朔确实比余秋雨出名早,叫一声“前辈”也不为过!
可正是王朔以“前辈”自居的态度,岂会容忍“后辈”评价自己,即使是给自己颁奖,这可也大大损害了王朔的自尊,故而对余秋雨大为批判起来!
他说,余秋雨就是传统文化的琼瑶,他是用琼瑶的方式解释传统文化。在文学界根本就不入流,也就是写写游记,根本称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总之就是怎么瞅余秋雨都不顺眼,很多没读过余秋雨的读者或许随大流也会一顿叫好,可是对于真正读过余秋雨文章的读者来说,王朔如此评价,未免还是显得格调有点低。
黄执中曾对余秋雨如此评价:
“余老先生的书,小时候给了我很好的阅读体验,与我读过大部分大陆作家不同,没有那些背负很重的东西,甚至会感觉到一些幽默,和轻松。”
我想,余秋雨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华语文坛如此畅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那个年代,人们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包围,时代打下的烙印让人们背负着难以估量的沉重!
而余秋雨的出现,让厚重的历史平添一番"轻逸"、让寡味的游记抹上厚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那些有着“文艺情节”的青年来说,还是对于看重文化传承的家长们也罢,余秋雨的作品都宛如甘露,瞬间,就能让大家喝个痛快淋漓!
一时间,余秋雨被称为华人最会讲话的人,什么“文化宗师”、“文苑名角”的美誉纷至沓来,而在那时,余秋雨也不过是个刚辞掉戏剧学院校长之职,苦旅归乡的稚子,对于他来说,要成为一代宗师,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是有了无尽的”捧“,就有不绝的”杀“,非议如毒箭席卷而来,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这样,余秋雨虽然如日中天,但是毁誉参半,竟也成了文坛最招骂的作家。
面对非议,余秋雨倒泰然自若,这一点倒还有些“大师风范”,他说:
“面对诬陷不要反驳,不要申诉,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不要企图让旁观者怜悯。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节未到。”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可之于余秋雨而言,无论你持哪种态度,也不能抹去他对于文坛做出的贡献!
以往的散文大都是写景、抒情、状物,采撷点生活的细碎片段,加以议论,可自余秋雨以来,散文融入更深厚的底蕴,只觉它格局大、气象大,扎得深,语言气势磅礴,犹如大鹏展翅,浩然之气扑面而来。
毫不夸张地说,余秋雨开创了一个散文的新时代。
尤其是余秋雨的成名之作《文化苦旅》,自1992年出版以来,就长期占据排行榜,成为一本中国文化的珍贵飨食,持续掀起文化阅读浪潮,它是中国家长邮寄给留学子女最多的一本书,更被权威评选为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前列。
最新版的《文化苦旅》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
余秋雨着眼文化、扎根历史,在地理与历史间纵横捭阖,或言辞犀利,入木三分,或诙谐调侃,油嘴滑舌,也可能一本正经,深沉厚重。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当时作为中国最年轻的院长,余秋雨毅然辞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把一串脚印留在了这文化长河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之旅,看着是最有认同感的:都江堰、莫高窟、宁古塔、阳关雪、天一阁,目光每每追随,也想那么亲自走一遭,去感受浩瀚世界下渺小的自己,去体会埋没在尘埃中的宏大与广博!
有人说余秋雨太矫情,面对遗迹,他总是有大哭或者跪下的冲动。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有许多情怀,是先从“装”开始的,装着装着就成真了。
著名作家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我。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金庸更是给予余秋雨极高的评价,他说: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散文大家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除了余秋雨!”
这么多文化名人给予余秋雨如此高的评价,足以说明其散文的价值!很多读者更是依着《文化苦旅》去打卡地标。或者采撷几句佳句,模仿之、品味之。
对于急需精神滋养的人们来说,没有什么美味比一道“文化大餐”更让人享受的了!
我很喜欢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对书籍的看法,他说:
“人类成熟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文字的选择和汇集,就成了书籍。如果没有书籍,那么,我们祖先再杰出的智慧、再动听的声音,也早已随风飘散,杳无踪影。
大而言之,没有书籍,历史就失去了前后贯通的缆索,人群就失去了远近会聚的理由;小而言之,没有书籍,任何个体都很难超越庸常的五尺之躯,成为有视野、有见识、有智慧的人!”
而如今,我们可以踩着前人的路,毅然向前。而余秋雨更是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他的散文包罗万象,如果以后出外旅行,想一想里面的句子,或许看着同样的景你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今天为大家推荐余秋雨的成名作《文化苦旅》。
你可以买一本放在枕边,每晚睡觉之前去一处“诗与远方”,也可以留给孩子,去熟读里面的典故和句子,写作的时候信手拈来,无论如何,把这份文化传递下去!
而618年中促,本书只需49.8元,30周年纪念版,全新修订,荣耀回归。装帧雅致,值得入手!
一顿午餐的钱,一家人就可以共读这本书,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家庭厮磨,这是文化存在极温暖的方式!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9.8
购买
#文史好物大赏##618好物趋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