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古地,“当南北之冲会,土地沃衍,有湖山之胜,泉水之秀,商贾之繁集,冠盖之骈臻”,自古乃人文渊薮之地。唐宋时期,无锡文学初兴,受到灵秀山水吸引和文友召唤,许多文学名家都曾涉足锡地,苏轼还留下“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名诗。千百年来,无锡可谓人文蒸郁,英彦云兴。
李绅(772-846),字公垂,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乃无锡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其祖籍安徽毫州,曾祖李敬玄为中书令,其父李晤曾历金坛、乌程(今属湖州)、晋陵(今常州)县令,因“世宦南方”遂定居无锡。李绅6岁时其父去世,母亲卢氏“躬授之学”,教以经义,母子居梅里祇陀里,李绅自记“家于无锡四十载,今敝庐数堵犹存”。其诗《上家山》自注:“余顷居梅里,常于惠山肄业,旧室犹在,垂白重游,追感多思”。《旧唐书·李绅传》称“绅形状眩小而精悍,能为歌诗。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著有“《追昔游集》三卷、《杂诗》一卷,今合编为四卷”,惜俱不传。有各体诗歌30首、断句1首收录于《全唐诗》(卷480—483);《全唐文》收其赋、记、碑记、制书等12篇。
无锡博物院李绅像
李绅与元稹相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并作《莺莺歌》;与白居易也多有交往,有《题白乐天文集》诗,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之句。元和初,李绅与元稹、白居易等共同倡导新乐府诗体(“新乐府运动”),并作《乐府新题》20首响应白居易所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被元稹赞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李绅影响最大的诗作是《悯农》,几乎妇孺皆知,人皆能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惠山古镇
从《诗经》起,历代诗歌不乏对民生疾苦的抒写,但心忧黎元,直书“田家”“农夫”辛劳,揭露沉重赋税的压榨盘剥给农民造成的苦难,这样的立场角度,很大程度由“悯农诗”所开创。据唐僖宗时范振《云溪友议》旧唐书·吕渭传》等记载,《悯农》作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前后,为李绅入仕之前。文学史对《悯农》评价颇高,视之为“《豳》之变风也”(李锁《诗法易简录》),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亦云:“如元次山《春陵行》、孟东野《游子吟》、韩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悯农》诗,真(儒家)六经鼓吹。”
李绅的写景诗清丽恬淡。如《却望无锡芙蓉湖》四首(录其一二)
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
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
丹橘村边独火微,碧流明处雁初飞。
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李绅诗虽不及当时诸家,但“春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画纤巧之上也”。晚唐诸家,各有长处,但内容狭隘,形式雕琢,致诗歌气格纤巧,即所谓“岛寒郊瘦”,而李绅诗自然恬雅,风格与诸人迥异。
李绅卒葬无锡,因生前卷入党争而被剥夺名誉。其族子李溶在乾符四年(877)被荐入国史馆,尝作《惠山寺家山记》,记录李绅生平。
惠山寺
蒋防与传奇小说《霍小玉传》
蒋防(792—835),字子徵(一作子微),宜兴人,乃唐文学不可绕过之人。蒋防出于宜兴望族、书香世家,家学深厚。唐宪宗元和年间到长安,因作《鞘上鹰》诗受知于李绅,被荐入朝。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后因卷入“牛李”党争被谪出朝,任汀州刺史,改连州刺史等。蒋防善诗能文,有文集1卷,赋集1卷,均佚。《全唐诗》卷507录其诗12首,多应制、投赠之作。《全唐文》卷719录其律赋20篇,另有制诰、奏议、杂记等7篇。蒋防最著名的作品是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惟《广记》所录唐人闺阁事,咸绰有情致,诗词亦大率可喜。”《霍小玉传》尤为精彩动人,故传诵弗衰。
《霍小玉传》收录于《太平广记》卷487中,元明之际陶宗仪的《说郭》从《太平广记》中过录了《霍小玉传》全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无锡人谈恺曾据抄本重刻《太平广记》,故能广为流传。宋以来,霍小玉故事流传甚广,明清传奇多取材于唐传奇,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之一的《紫钗记》,即取材于蒋防《霍小玉传》。《霍小玉传》产生的背景,卞孝萱认为是“牛李党争”背景下的产物。蒋防与李绅相近,与李益分属李、牛两个政治集团,蒋氏有意借小说丑化李益。此说虽无史实依据,但为不少人接受。明胡应麟也曾说“霍小玉事据李益传,或有所本”。《新唐书·李益传》云:“少痴而忌克,防闲妻妾苛严,世谓妒为‘李益疾’。”关于小说人物,鲁迅则认为,民间“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
《霍小玉传》可谓唐代“士子与青楼”爱情传奇的佳作。小说成功塑造了霍小玉这一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后世解读其主旨时,认为作品以社会批判立场,抨击“门第观念”对青年男女爱情乃至生命的戕害,强调小说对“门阀制度”的揭露,对封建婚姻制度违背人性的批判。但审视蒋防主观意图,主要是对霍小玉命运的怜惜,对男子负心背恩、薄情寡义行径的谴责,立意已高于同时期元稹的《莺莺传》。他对女性品格、才情的赞赏,和对女性感情、人格的尊重,也高于《李娃传》等作品,小说折射出的女性观,远胜众多封建时代的男性书写。
尤袤与“中兴四大家”
唐宋以降,文化学术中心逐渐南移,江南学子在科举中的每每胜出更促进了文教的兴盛。中晚唐至北宋,是无锡学术文化的涵育积淀期,英才多出。至北宋末靖康之乱、宋室南迁,锡邑受到带动,人物荟聚,人文繁兴。最为人称道的是中晚唐时期的蒋义家族,和由南唐入宋的杜镐家族,皆“博贯经史”,炳史籍。南宋时的尤袤家族,在文史领域亦成就突出。
尤袤(1127—1194),字延之,号遂初居士,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卜居锡城束带河岸,在城中和锡山建有藏书楼,藏书达三万卷。尤袤“平生博极群书,洞贯古今,时人号曰“尤书橱’。”尤袤诗歌卓有成就,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诗人”。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云:“乾淳间,诗巨擘称尤杨范陆。”其诗文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梁溪集》50卷;惜其藏书楼焚,文集一并焚毁。尤袤后人、清代苏州作家尤侗辑录尤袤古体近题诗47首,杂文26,汇成《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
尤袤诗风平易自然,不事雕饰。如《淮民谣》,以乐府歌谣形式,指陈现实弊政。诗曰:“驱东复驱西,弃却锄与犁。无钱买刀剑,典尽浑家衣。去年江南荒,趁熟过江北。江北不可住,江南归未得。”诗歌站在关心民疫、忧怀黎元的立场,表现官府强征民夫,致乡民四散逃亡不得归家的遭遇。上忧国难,下痛民困,感情深挚。语言质朴,格调苍凉,形式、内容和思想感情上,有杜甫乐府诗《三吏》《三别》的风格特征和情怀。
尤袤诗歌亦有咏物、咏史、感怀之作,落笔亦自有新颖处,如咏梅之作:“不奈雪埋照,可堪风漏香。天寒无疹粟,日暮有严妆。桃李真肥婢,松筠共老苍。合教居第一,独自占年芳。”(《梅》)江南人爱梅,尤袤有“要与江梅作近亲”之语,其以梅为题诗词有十多首,立意和取象方面常出人意表。
尤袤藏书楼
蒋捷与“宋末四大家”
蒋捷(1245-1310),字胜欲,号竹山,宜兴人,阳羡士族蒋氏后裔,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拒绝仕元,一生流徙于宜兴、无锡、苏州一带,后隐居“竹山”,人称“竹山先生”。清《无锡开化乡志·儒林志》的蒋捷小传,云其“好著述,主于义理,不事剿说。于小学详断,尤能发明旨趣。入元遁迹不仕”。
蒋捷以词擅名家,有《竹山词》1卷,收入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朱祖谋刻入《疆村丛书》。又民国吴昌绶、陶湘有景元人钞本《竹山词》2卷。其词语言清新流丽,但造语工巧,风格萧疏清俊,与王沂孙、张炎、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蒋词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既不“清空”“骚雅”,也不使事用典。历宋元乱离,故多悲凉之感,但并不哀绝:“但只有千篇,好诗好曲,都无半点,闲闷闲愁。”(《沁园春•结算平生》)《一剪梅·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文字素朴而有余味,传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一首《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亦为千载名词,于“听雨”中道尽人生苍凉。
蒋捷词师心独造,自成一格,情致深婉,但因不合于姜夔以来的词法与“格套”,故评价不一。陈廷焯言竹山词可以“不论”,便是因其不合南宋“格律词派”之法;而不囿于成见的刘熙载却盛赞“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房(按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认为蒋捷词情怀比史达祖更具清贞独立之气,其词思致清新明丽也在朦胧含蕴的吴文英词之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