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文学专业、 历史学专业、 哲学专业简介 目前, 历史学、 考古学、 哲学等专业的报考一直处于低温状态, 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不多, 第一志愿报考文史哲类专业的考生亦不多。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报考热度有所上升的情况下, 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相比, 仍是“小巫见大巫”, 而用人单位对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似乎也不是特别“感冒”。 近两年, 在一些人才招聘会上, 理工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比例多在70%左右, 用人单位提供的 60% 以上的职位都是工程技术类, 而对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很少, 文史哲类专业的就业情况一直不温不火。 在上海市教委公布的“2003-2006年度上海市普通高校本科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科类一览表”中, 历史学、 哲学类专业均榜上有名。 从人才市场来看, 政府机关、 科研院所、 新闻出版单位曾是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出路, 而目前这些单位的人才需求量也不大, 再加上地方政府机构精简的力度加大, 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正面临就业新挑战。 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在整个才市的供求状况是供大于求, 其学历需求结构也不平衡。 从历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情况来看, 哲学、 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80%, 民族学专业在40%左右。
2002-2006年, 文学类和历史学类专业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供大于求的现象已在2004年显现, 但2007年后供给有所回调, 今后几年供大于求的现象会有所缓解。历史学类专业人才供给将呈逐年缓降趋势, 需求变化不大, 到2010年累积的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 哲学类专业人才供给呈上升趋势, 需求未增, 未来几年供大于求的现象将逐年凸显。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其表现形态便囊括了哲学、 文学、 历史、 宗教等, 它能绵延流传至今, 足见其内在的生命张力与怡人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十分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对文学、 哲学、 历史等的深刻了解, 会促成人们的身心全面、 健康地发展。 这些文化精华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认知能力与人文素养, 它对一个人修养与性格的塑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倘若一个人重理轻文, 缺少了人文素养的滋润, 那么就如同将树苗从为其输送养分的土壤中连根拔起, 无异于失去了生命的源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 到封建文明繁荣的明清时期, 由文学、 哲学、 宗教等所组成的文化生态圈生生不息, 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价值观, 深入每个人的血液, 并不能从人们的生活中抹去。
中国需要建构起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 而我们每个人更需要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用以文史哲为根基的文化教育来滋养自己的心灵。 文学、 历史学、 哲学专业是传统的基础学科, 这种基础性也造成了它们的“泛化”性。 有种说法同学们可能都听过: 中文是“万金油”专业, 毕业生什么单位都能去。 事实也的确如此。 文学、 历史学、 哲学之间是相通的, 其毕业生流向出路基本一致, 有在新闻出版单位担任记者和编辑的, 有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的, 有选择到中学或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专业教学、 科研的,也有在国企、 广告公司、 咨询公司、 投资公司、 外服公司及银行、 证券公司从事文秘工作的,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可见, 供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选择的职业类型并不少。 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适应面较广, 就业弹性大, 非显性的就业机会其实有很多。 在传统的媒体构成人员中, 文史哲类毕业生便占到90%以上。 像哲学专业毕业生可尝试从事记者职业。哲学专业侧重培养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毕业生思辨能力较强, 看问题也很深入。 同样是做记者跑新闻, 新闻专业的同学开始时可能上手比较快, 而哲学专业的同学由于思维方式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