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联这种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形式,以其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整、声调和谐之美,学习对联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初中三年的学习里,怎样使对联教学既不喧宾夺主,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弘扬国粹,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联;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75-02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艺术形式。当对联以民族的元素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馆”,当对联这枝奇葩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
时,更加坚定了我做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信念: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发挥对联这一国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而继续探索!
对联这种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形式,以其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整、声调和谐之美,实在不失为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之一。文史学家周劭先生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可见对联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对联在现今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却有些尴尬:对联知识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里,仅仅是以“对联常识”这样的一篇知识短文出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甚至没有对对联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在初中三年的学习里,怎样使对联教学既不能喧宾夺主,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弘扬国粹?本人为此做了些探索。下面就来说说本人近三年来对初中对联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的教学实践探索,大致可以用三个“三”来概括:三个阶梯,三个联系,三个专题。
一、训练过程分三个阶梯
第一个阶梯:蓄势。
对联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在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里提到“对对子”这个词时,我借势把对联的概念提出来,并把《声律启蒙》的一些例子抄出来教学生读,让学生去背;七年级下册时,对后面附录的《汉语词类表》做了细致的学习;此外,还专门让学生欣赏了古今的一些名联奇对。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材讲解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并提出“使先学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让学生背《声律启蒙》,学习词性,欣赏名联,就是为学生对对子做必要的知识储备,为后面的破发蓄势。
第二个阶梯:起步。
对学生做了一年半的必要的知识储备,进入八年级上册就让学生起步,进入对对子的阶段。这个训练安排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
初步对对子,先从最简单的字、词、短语对对子入手,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起学生兴趣后再加深练习的难度。第一次对对子,我从身边的自然景物入手,我出了个“风”字,学生马上对了:雨。我加了字:风――和风、狂风,学生也对了:雨――细雨、暴雨。
简易的对子,让学生找到了成功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对子的欲望。其后的时间里,每次课前三分钟,都围绕着如“高山――流水”、“勤学――好问”、“有意――无情”等字、词和短语或成语来对对子。整个学期,这个训练安排三周的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进行。
八年级下册进入对句的训练阶段。对句的训练也有梯度。首先收集和整理出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对偶句,放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来对。这个训练只用一周,然后开始尝试完整的原创句子对,时间由原来三分钟改为五分钟。
我使用之前的短语对子为例子,用加字法的方式让学生去练习对句子。如:风――和风――和风轻轻――夏夜和风轻轻――夏夜和风轻轻送,雨――细雨――细雨绵绵――春日细雨绵绵――春日细雨绵绵飘。然后每节课都留给学生一个对子,让学生回去对,第二天展示结果,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对子。通过评选佳对这个方式,一是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评选佳对时的点评,让学生逐步认识对联的基本特点,一举两得。
对联学习不能喧宾夺主,当学生渐入佳境后,每天的课前五分钟训练便改为了根据需要不定时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持续到八年级下册的尾声。
第三个阶梯:提升。
进入初三,侧重于撰写对联的训练,教给学生撰写对联的一些技巧,使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和运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对联的尴尬地位,决定了不可能和诗词曲那样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我把对联的学习贯彻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每个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让学生拾级而上,经过三年学习,使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二、训练内容讲“三个联系”
第一个联系:将对联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比如,08年的冬天天气奇冷,遂以自然气候为题材出了“昨夜寒风冷彻骨”的上联,学生佳对“今朝骄阳暖透心”。2009年国庆中秋八天长假返校时,我给学生逐级出示了对子,学生也逐级对了对子。
师:举国同庆――举国喜同庆――金秋时节举国喜同庆。
生:万家团圆――万家乐团圆――八月十五万家乐团圆。
今年年初的西南五省的旱灾和玉树地震也进入了对联内容,我编写了对联让学生对。将对联教学和生活沟通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对联,生活处处可对联,激发学习对联的兴趣,也贯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学习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宗旨。
第二个联系:将对联和课文学习相联系。
将对联和课文学习联系起来,运用对联概括课文,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简洁表达的好方法,所以我在这方面费了很多心思。比如教学鲁迅的《雪》时,我出了一个上联:“暖国雨,单调乏味真不幸”,并告诉学生这是选了文中对暖国雨所做的评价来拟出的上联,然后让学生对下联。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写对子,结果学生也仿照我的方法,从文中找到评价江南雨的关键词,对出了“江南雪,滋润美艳实有福”的好对子。
《陈涉世家》和《唐雎不辱使命》是九上教材第六单元中连在一起的两篇文言文,上完两篇课文后,给学生出了上联:“夸陈涉,不甘暴政举大计”,学生经过思考斟酌,对出了“赞唐雎,无惧强秦保安陵”这样的佳对。用对联概括出了两个人物的主要思想性格。
将对联和课文学习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呆板的语文学习中解脱出来,激活课堂,而且能辅助教学,学生既能从文中学会练字、筛选关键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概括力,又启迪了创新思维,同时也巩固了对联知识,一举数得。
第三个联系:将对联和写作相联系。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说:“(对联)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如学生用此前的对联入诗,写出了挺优美的文字:“昨夜寒风冷彻骨,今朝骄阳暖透心。灾区有难频告急,中华有爱化危机。”“昨夜寒风冷彻骨,今霄残月寒透心;此时本应赏月影,无奈远处传萧音。”将对联和生活、课本、写作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了解国粹,实在是一个行之出效的方法。
三、理论知识安排三个专题
三年初中,安排了三个对联专题学习,一年一个专题。七年级第一个专题是“名联奇联欣赏”,八年级第二个专题“对联常识”,九年级第三个专题“中考对联知识复习”。
(一)七年级:“名联奇联欣赏”专题
注意选择一些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对联,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评价和鉴赏。通过这个专题学习培养兴趣,让学生先欣赏来源于生活的奇联妙对,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对对联结构特征有初步认识。
(二)八年级:“对联常识”专题
结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里的“对联常识”短文以及尝试对对子得到的经验,对对联常识进行总结。通过这个专题学习,把以前对对联零碎的认识形成系统,使学生对对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九年级:中考对联知识复习专题
经过两年的积累,需要对对联知识做个系统的总结,兼之教给学生应对中考对联题型的技巧方法,所以安排一节专题复习课来做这些工作。
精心安排三个专题,一年一个专题,先从生活中来,再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对联知识得到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加以运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经过三年循序渐进的训练学习,学生的文学素养逐步得到了提升。在看到“春到绿城,风和日暖群鸟乐”的上联后,学生可以对出如“秋至壮乡,瓜熟果香众人欢”、“冬至北国,雪虐霜冻众人忧”、“冬至雾都,天寒地冻百木枯” 等这样结构、平仄、内容都有可圈可点的下联(注:广西是壮乡,南宁素有绿城之美誉,故有此对。)。也可以看到“勤奋铺出成功路,努力架起状元桥;人生没有捷径走,自强不息是正道”、“云消雾散终见日,柳暗花明始现光;求学虽是漫长路,收获却得硬铁钢”这样引入了对联的励志诗。你还可以看到“生我养我万般难,教我养我实艰辛;母爱深深情切切,娘情脉脉意殷殷”这样文字对称工整,也很有思想性的小诗。
三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看到学生迈上了文学殿堂的更高一级台阶,看到长期不懈的实践探索取得的一些成绩,内心实感欣慰。但仍觉得遗憾的是,作为一门高深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讲,入门可以,但要深究还相去太远,加之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地位又比较尴尬,无法安排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不过,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仍将会继续摸索,期望能引领学生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简介】 黄景茜,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一级教师,南宁市骨干教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