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开坛嘉宾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熊月之。历史上,上海人内涵历经四变:1843年以前所谓上海人,主要是籍贯上的意义,在全国没有太突出的影响;1843年以后、1949年以前之上海人,绝大部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来来去去,只有先后之别,没有主客之分,其特征主要为大城市人,与乡下人相对;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上海人内涵相对固定,主要指具有上海城市户籍的人口,其文化特征比较显著;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人结构再次发生巨大变化,文化特征亦随之而变。7月23日(周六)下午2:00,熊月之教授将为大家分析上海人内涵的历次变化——“上海人‘四变’”,解读上海人认同及其与上海城市的关系。
熊月之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曾以多种形式演出、讲学、授艺于国内外,为传播中华文化之瑰宝不遗余力,博得专家、同行的赞赏,更倾倒无数的昆迷。7月31日(周日)下午2:00,张静娴将登坛解读“至美昆剧”,带领听众一同回溯昆曲的历史,欣赏经典片段,学唱几句美妙动人的曲段,“庭院深深,姹紫嫣红开遍”,从一曲悠扬的“水磨腔”里,品味旧时才子佳人的风流雅韵。
张静娴
上海城市的发展显著区别于中国国内以及世界上许多城市。其重要特点之一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过程是以城外城的形式进行的,亦即在上海原有旧城的北郊、继之是西郊,迅速矗立起一座新城。上海开埠以前,北郊与西郊或是荒郊,或是田野。8月6日(周六)上午9:30,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将以“上海城市近代化的开端”为主题,利用《上海道契》《上海年鉴》《行名录》等资料,将上海的城市近代化过程做一梳理,并结合一些大比例尺城市地图,探讨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功能转化,尤其以上海外滩为例,对比开埠前后的城乡巨变,并将提出所谓“外滩源”的概念完全是莫须有的杜撰。
周振鹤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无论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都来源于《易经》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汲取《易经》的智慧养料呢?8月7日(周日)下午2:00,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守钧将解析《易经》的智慧。
胡守钧
始办于2012年馆所60周年庆典的“上图讲座·大家讲坛”,至今已先后请来国内外各领域的名人大家,包括王蒙、易中天、阎崇年、吴建民、洛塞泰斯、艾斯林格等等,丰富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市民推崇、喜爱。在2015年的“文史大家讲坛”上,历史学家葛兆光、京剧名家尚长荣、书法大师周志高和“古城卫士”阮仪三四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业界翘楚,与市民面对面的开讲,零距离的交流,赢得了听众们的一致赞赏。
听讲办法:
·馆内领票· 本馆正门一楼总咨询台领票。每人一张,领完为止。(一般提前10天,例如,7月14日的讲座,7月4日起领票)
·网上预订· 请登录并注册上图讲座网,从“上图讲座近期安排”栏目进入预订。预订结果可在〈网友互动〉-〈我的讲座〉中查询。预订成功者请凭“JZ”开头的预订编号,在讲座开讲前半小时到会场门口登记换票入场。
·微信预订· 首先需关注“讲座图书馆”微信二维码,然后在本微信主页下方的文本框中输入本次讲座的预订代码(例如,160703)并发送,收到“确认预订”的回复后即可参加本场讲座。每个微信用户仅限本人预订,转发无效。如要取消预订,请回复“QX+160703”。
注:预订成功者请于讲座开讲前半小时至讲座会场门口换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