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清朝服装女(清朝服装男)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
从宋元时期的褙子发展而来,
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收腰大摆和领子上,
改变的原因被认为是
受到了西亚、中亚服饰的影响。
“披风”在明清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
它的形制也是
此前中国古代服装史上不曾有过的,
明代的“披风”与“褙子”比较接近,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襟、两边开衩的服饰。
不同之处在于“披风”的长度都与衫齐(近膝),
袖长在肘腕之间,
可以露出里面的衫袖,
收腰大摆,腰部与底摆的尺寸差距较大。
而“披风”与“褙子”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子,
与“褙子”的直领不同,
“披风”是重新缝制的瓦领,
将两领之间的距离加宽,
长度一尺三寸,使领子的下端基本接近腹部,
加上两领之间的横向距离,
这种大敞领必然
给里面的衣服一个充分的展示空间。
制作“披风”的材料既有普通的素绸、麻布等,
也可以是昂贵的锦缎、绣缎、貂鼠之类,
材料之丰富说明它是
不同阶层的女子都能穿着的服饰,
穿着时以材料的高下来区分身份地位的高低。
另外,不同季节穿着不同材质的“披风”,
貂鼠、灰鼠、剪绒披风
都是相当昂贵的冬天御寒之衣。
纱、罗、绢也都是春夏兼顾的服饰,
纱罗披风常常穿在对襟或斜襟衫子外面,
利用纱的飘逸、朦胧和透明的特点,
隐约露出底层服饰的图案和质感,
上下斗合,呈现服饰色彩和空间虚实的丰富之美。
从材质上看,“披风”应该是不同阶层的妇女
在一年四季都能穿着的服饰,
形制不会有太大变化,
材料会随着身份地位和季节变换有所改变。
然而从《大明会典》的规定看,
“披风”一般是命妇的服饰,
大多在礼仪场合穿着,
但在服饰僭越成为普遍现象的晚明,
普通妇女也会寻找穿着的机会。
明代初期通过海路、陆路与与中亚、西亚交流,
使得中西亚人的服饰在中土频频亮相,
由于他们的服饰在形制上与中国的差异,
引起了明人的兴趣,并进行模仿,
“披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字面上看,“披风”是挡风的服装,
在北方风沙大的地方,
游牧民族喜爱穿着这样的服装以抵御风沙,
因此,这种服装在西亚、中亚具有悠久的传统。
在古代波斯服饰传统中,
敞领大衣搭配里面的立领金扣,
用以彰显立领上的金扣的珍贵。
这种模式受到明人的喜爱与效仿,
并且明代已经具备
制作金及金镶宝石纽扣的技艺,
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金扣,
适合在立领上做装饰。
明代女子服饰接受并模仿中亚、西亚立领的形制,
出现立领金扣和披风搭配的款式,
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首创。
“披风”的敞领大开配里面立领衫子,
再加上收腰大摆的形制,
基本上定格了明清女子端庄而贤淑的形象,
成为今天人们对中国古代女子的整体印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