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享年六十四岁;曾从学于朱筠,与著名史学家郡晋涵、洪亮吉等曾共事于朱筠安徽学幕中,后又托身于湖广总督毕沅,安徽巡抚朱珪等,寄人篱下,替人修书作幕僚,曾七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岁才考中举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十一岁中进士,而未取得仕宦前途,主要事业讲学于南北各书院,如定州定武书院、大名清漳书院、永平敬胜书院、保定莲池书院等,曾主持修撰《天门县志》、《各州志》、《永清县志》、《湖北通志》等,他毕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上 。 众多的方志中,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有《永清县志》,其学术代表作《文史通义》直到病终前尚末完稿,临终时托付萧山王宗炎为之整理编写,王氏整理末毕而卒。 六十三岁时,章学诚不幸双目失明,但他仍坚持著述,一生著作甚丰。但生前大多末刊行。 道光十三年(1832),其次子章华绂刻成《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二书,共11卷。 1921年嘉业堂刘氏汇刻其全部著作为《章氏遗书》50卷,这是搜集章氏著作最为完备之本,当时浙江图书馆也根据其它钞本排印为24卷,内容较少,文字上也有出入。
1922年四川省立图书馆《图书集刊》载有《章氏遗书逸篇》都可以参阅。 章学诚少年时期最为鲁钝,其自述称:“二十岁以前,性绝騃滞,读书日不过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学为文字,虚字多不当理,二十一二岁,骎骎向长,纵览群书,于经训未见领会,而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人皆为吾得力于《史通》,其实吾见《史通》已二十八岁矣”。《校雠通义》成书于乾隆44年(1779),本为四卷,后遇盗是器失去,幸好前三卷有友人录存之稿,即今《文史通义》之内篇三卷,嘉业堂刊本辑录有关的文字编为外篇一卷,章氏的史学见解,主要已包括在这两部书中。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撰写的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6卷,外篇3卷,共收文130余篇,这部学术巨著,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章学诚是继唐代刘知几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史料价值3、主张把历史著作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章学诚认为,“撰述”是著作,要表达作者的观点,自成一家之言,“记注”则是纂辑,是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将撰述与记注加以区分,指出二者皆不可缺,同时又认为撰述的价值高于记注,这是章学诚的可贵见解。
4、提倡地方志的编写。章学诚很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并撰写了几部通志。州志、县志、方志是由古代图经发展而来,自宋以后,方志渐多,但历来的目录学家都把方志列为地理书,章学诚的贡献,首先在于确定了方志的性质,认为“志乃史体”,方知是历史而非地理,是地区性的史学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志属信史”、“方志乃一方之全史”的见解,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提高了方志在史学中的地位,阐明了方志的性质、内容、体例及编写原则,为我国古代方志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史通义》在章学诚生前,仅刊行了一部分。他临终前,曾以全部著作请王宗炎编定。王宗炎编定目录一份,未付刊而卒。到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才由他的次子毕绂刊行《文史通义》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及《校雠通义》三卷。以后有《文史通义补编》、《章实斋文集抄》等,散见于粤雅堂、灵鹣阁等丛书中。一九二一年,浙江图书馆将所藏抄本《章氏遗书》十八册编为二十四卷排印出版。同年,刘承幹多方搜集章氏遗稿,依王宗炎所编旧目,斟酌变通,编次为《章氏遗书》五十一卷,汇刻为嘉业堂本行世。 其中的《文史通义》,被重编为九卷。所以现在通行的有章氏家刻的八卷本和嘉业堂刻的九卷本两种,篇目也有出入。
一九二二年,四川省图书馆《图书集刊》又发表《章氏遗书逸篇》五篇。一九五六年,古籍出版社将上述《逸篇》作为《补遗续》,附入刘刻本,重新排印出版标点本《文史通义》。 * * 《文史通义》的撰述,开始于乾隆36、37年间(1771-1772),即离开北京到安徽学署之后,全书未有明确的组织体例,实为关于经史诗文诸学的论文总集,其中《浙东学术》一篇,作于嘉庆五年(1800),即其逝世前一年,可知其书为经历三十年的长时间积累而成。 章学诚生活在考据学和理学(宋学)仍被统治者尊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这两种学风都是非常脱离现实的。他反对脱离实际的考据学和空谈义理的理学,强调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实际,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重视史学的教育作用。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正是为了系统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章学诚著述了《文史通义》,《文史通义》中可以反映他的主要学术思想。 1、在《文史通义》中,章学诚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的主张。 他说“古无经史之分,六经皆古史之遗”,认为“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这是极有卓见的。自西汉提倡尊孔读经以来,历代统治者一直将“六经”视为至上。章学诚把六经看作史学,这就打破了对儒家经典的偶像崇拜,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而扩大了史学范围,提高了史学地位。
2、提出写史要有“史意”和“史德”的主张。章学诚认为,史学家撰写历史必须有明确的观点,不要隐瞒自己的历史观,在他看来,史学要“经世致用”,起到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作用,所以修史要有明确的“史意”,唐代刘知几提出撰写史书要有三长(才学识),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史德”。所谓史德,就是著述人的心术,也就是历史学家的职业道德,修史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掩恶,不虚美,不要篡改历史、歪曲历史。因此,他在《文史通义》中专设《史德》篇,这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便成为史学家必备的四个条件。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