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展示贵阳形象的一本好书。”7月23日,由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贵州省国际科技交流协会主办的《老城背影》贵阳近代影像录作品研讨会在贵阳举行。顾久、厐思纯、王六一等10余位文化学者就该书的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老城背影》贵阳近代影像录一书由谢赤樱、李克主编,卢惠龙、谢赤樱、和国政、陈正军撰稿,厐思纯审校。分为水光山色、历史遗迹、老城旧貌、社会人文四个篇章,通过数百幅贵阳老照片和文字叙述,向读者讲述了贵阳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变迁。
“《老城背影》将贵阳的时空浓缩于一张张旧照片和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之中,供后人翻阅、珍藏、感叹与追忆。”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联原主席、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纂顾久认为,该书将贵阳历史的背影、相貌、生活、情感保留下来,并把意义感和价值感赋予当今众生,也赋予脚下这片土地,从而让读者珍惜本来,放眼将来,去开创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老城背影》通过照片和文字,为我们保存和记录了长于斯、成于斯的贵阳百年的历史与文化。读罢此书,使我想到我们城市的历史通过这些照片和文字并未完全消失,历史还活在我们心中。”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六一认为,该书行文生动、流畅,文字皆有根据,处处显露出编写者在溯源、考据、研究上是下了番功夫的。
“记忆即生命。”王六一认为,贵阳人只有了解贵阳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人不仅生活在当下,还要通过记忆来获得历史文化的认同。
“当看到该书就觉得历史正向我们走来,这是一本展示贵阳形象的好书。”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省文史馆馆员、《贵州文史丛刊》编辑厐思纯对该书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贵阳城的名字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年间,取自“郡在贵山之阳”,贵阳从得名到清道光年间就形成了138条街,11个会馆,是相对发达的移民城市。《老城背影》不仅让读者看到了贵阳的过去是什么样,还展示了贵阳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
“一座城市,一方水土。”在谢赤樱看来,《老城背影》书中的每一幅老照片,不仅是曾经生活的见证,也将成为历史的写真。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