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学的奠基人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学的奠基人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学的奠基人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学的奠基人▍ 个人简介  俞元桂先生(1921-1996),笔名吴钩、吴刚、余恭、桂堂。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

俞元桂

中国现代散文史学的奠基人

▍个人简介

俞元桂先生(1921-1996),笔名吴钩、吴刚、余恭、桂堂。福建莆田人。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1946年获国立中山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母校执教,历任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福建省民盟副主委,福建省文史馆副馆长,福建省文联顾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理事,福建省文学学会会长。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代表著作

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散文卷》、《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等,著有论文集《桂堂述学》、《作品分析丛谈》、《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合作)、散文集《晚晴漫步》、《晓月摇情》等。

《中国现代散文史》(含《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中国现代散文史

(1988年版)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中国现代散文史

(修订本)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

(封一)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

▲文学院百年学术论丛

(封二)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

▲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桂堂述学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

▲散文集《晚晴漫步》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散文集《晓月摇情》

▍光彩事迹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俞元桂先生是本学科的奠基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俞先生就确定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做为本学科的主攻方向,并组成一支以姚春树、汪文顶等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队伍,这支队伍筚路蓝缕,笔耕不辍,屡创佳绩。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

▲俞元桂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证书和奖章

由俞元桂先生领衔的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小组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委科研项目9项,出版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散文卷》、《中国现代散文精粹类编》等集体成果,其中《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曾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

▲俞元桂教授与学术团队成员交流

俞先生早年治诗歌风格学,代表作有《汉唐千年间战争诗歌之风格》等,坚持历史与逻辑、实证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既扬弃点评感悟的传统诗学,注重整体直观而力戒笼统玄乎,又吸取西方风格论的分析方法和推论方式,讲求明晰、系统而不流于空泛、独断,可说是融会中西,兼通古今,博识精鉴,有史有论。他论诗歌风格的形成,在综合中外古今主要学说的基础上,抓住思想、情感、想象、形式四要素,从作者、创作、作品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探讨作家主体思想情感的来源及其对风格形成的决定作用,考察创作过程想象与意匠的功能及其对风格形成的深刻影响,剖析作品物化形态的各种形式因素,包括句式、意象、词藻、音韵诸因素与风格形成的密切联系,既研究作者与创作因素以见“风格的必然”,又考究作品因素以见“风格的已然”,建立起风格研究的范畴、尺度、模型和手段。像这样全面、细致、系统地论述诗歌风格的成因、构成要素和分析方法的专论,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是少见的。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在作家作品研究中,俞先生的《作品分析丛谈》着重剖析文本的艺术技巧,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探索鉴赏分析的方法和途径,既体现了师范院校重视语文教学的特点,又带有他早年治风格学的印痕。他常说:作为文学教师,对于作家作品,不仅自己要精于鉴别,善于导读,还要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作品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他不仅在教学上注重方法论的指点,还在讲授的基础上写了《谈文学的自学与资料工作》和关于抒情诗、短篇小说、散文各类作品分析方法与精读示范的系列文章,愿把“金针度与人”。他的“金针”并不神秘,却是实用、可操作的。他强调作品分析要从形式因素入手,注意分析诗的情感、形象和语言,留心探讨小说的情节、场面、细节和结构,注重辨析各类散文的文体特征和鉴赏特点。在学风也不免浮夸的五六十年代,他讲求资料积累和形式分析,保持了文学研究者的立场。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

▲1979年俞元桂先生为研究生讲授中国现代散文史

俞先生曾参与《鲁迅全集》之《古籍序跋集》的辑录注释工作,对鲁迅与中国文学遗产的关系做了专门的研究。《鲁迅辑录古籍的成就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等论文,不仅充分论述鲁迅的治学特点和学术成就,而且通过鲁迅的学术眼光和真知灼见透视鲁迅治学的深意与思想发展的连贯性,洞见鲁迅创作的深厚学养和民族渊源,为鲁迅早期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从学术文化思想入手而顾及全人、贯通前后的思路。

俞先生晚年治现代散文,遵循史中见识、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而言的治史规范,形成史、论、作家研究、作品选、工具书五类配套的研究格局,追求系列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国现代散文史》借鉴纪事本末体和编年体史著的特长,以题材和体式的纵向梳理为经线,以分期、分类的横向铺陈为纬线,以各体各类散文的名家名作为重点,形成点、线、面交织的网络,展现出现代散文多样发展、前后贯通的历史风貌,被王瑶先生赞为“此书体大思精,论述谨严,足见用力之勤,其有助于文化积累,盖可断言”。俞先生认为中文学科建设应坚持“论、史、选、具、作”五方面配套的方针,他在现代散文这一分支中,堪称五行并作。不仅著史、立论,还以史家眼光选编理论和作品名篇,汇编总书目,把选本和工具书视为散文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亲尝散文创作的甘苦。这在同行中并不多见,这种持之以恒地构筑和完善学科体系的专注精神尤其可贵。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

▲俞元桂夫妇金婚纪念照

▍俞元桂教授书法作品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上一篇: 大学文史类专业有哪些
下一篇: 视域 | 回眸中国古代散文法译的百年历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