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伟人毛主席终其一生,都葆有对漫长国史的阅读和研究兴趣,从早年习读《纲鉴易知录》到晚年欲将“二十四史”读完,过眼的文史古籍不计其数。而在其中《明史》算是毛主席圈点最多、体悟最深的史书之一。
1964年5月,毛主席就曾在一次谈话中说道:“《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通过这句话显然可以看出,毛主席他老人家对明朝这四位皇帝还是比较认可的。
朱元璋父子不必多说,一个开国之君,一个盛世明主。明武宗朱厚照虽说是个荒唐皇帝,但在大事上他一点也不糊涂,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那么,作为历史上少有兵败被俘虏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为何会得到毛主席的认可呢?
明英宗朱祁镇简介(明英宗这么昏庸为何还叫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无疑是明朝经历最奇特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打过败仗、做过俘虏、杀过忠臣、宠信过奸佞,然而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多是美言善语。且不论板上钉钉的明朝正史,即便是后来的满清重臣张廷玉在编纂《明史》中也称赞:“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明英宗年少继位,称帝时仅是九岁的孩子,主少国疑,军国大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这里就与历史剧《大明风华》存在较大出入,因为在电视剧中无限拔高了皇太后孙氏的地位,贬低了太皇太后张氏的作用,可真实历史上的“孙若微”其实存在感很低。
在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期间,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像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除此之外,太皇太后张氏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
可到正统八年(1443年),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及三杨的先后病逝,年轻的朱祁镇正式亲政。此时的朱祁镇心怀抱负,无时不想着效法先祖,建功立业。掌权初期他也颇有一股定国安邦的雄心壮志,勤于政务,励精图治,甚至重启下西洋政策,以彰显大明国威。不过在这一时期,朱祁镇宠信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为其执政生涯埋下了伏笔。
最终在面对瓦剌频繁袭扰之际,急于证明自己的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劝告,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仓促组成了20万军队(对外号称50万),御驾亲征瓦剌大军。
在这场看似必胜的战争中,明英宗亲率的军队却遭到了惨败,随军的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66名朝中大臣战死,英宗朱祁镇也在混乱中被俘,20万大军毁于一旦,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
堂堂大明天子,最终沦为瓦剌的战俘,在敌营度过漫长的一年后,才被大臣杨善赎回。可“无情最是帝王家”,好不容易走上皇位的景泰帝朱祁钰在内心深处对于哥哥的回归那是千万个不愿意。于是,在朱祁镇回朝后,朱祁钰做了一件我们都"预料之中"的事情,他将朱祁镇囚于南宫,严加看管。为了防止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还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明英宗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了八年的软禁生涯。
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彼时,朱祁镇的亲信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看到机不可失,就前往南宫将被软禁的朱祁镇接出,并拥立朱祁镇重新登上皇帝宝座,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了皇帝。可以说朱祁镇的一生并不光彩,作为天子却被敌军俘虏为奴,听信谗言诛杀爱国忠臣于谦,宠信奸佞阉人,导致宦官专权,甚至因为鲁莽行事草率亲征,让几十万大军做了炮灰,差点让瓦剌大军攻破了京师。那么,作为历史上少有兵败被俘虏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为何会让毛主席称为明朝“还稍好些”的皇帝呢?
其实,明英宗朱祁镇算不上是个好皇帝,但也算不上是个昏君。首先就是为后世诟病最多的“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起因于瓦剌频繁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年强气盛的明英宗看到北方也先如此放肆,颇为恼恨,方才决定出兵征讨。也就说明英宗被俘虏,并不是缘于他个人贪图享乐不务正业,而是为了国家利益,是出于对入侵者征战,只是出师不利,加之指挥不当造成惨败被俘虏。后来对于此事,明朝著名政治家蒋冕就曾评价道:“英庙出塞征虏,诚欲为国为民剿除边患,非事廵游也,然虏未及征,已有土木之变。”
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重新登上皇位,朱祁镇心中自然感慨万千,于是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一大批贤臣,后又平定了石曹之乱,尽显一代英主的风采。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明英宗还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面对年少“穷兵黩武”犯下的错,明英宗也是吸取教训,再次执政后就采取“与民休息”的思想,在对待老人、乞丐、刑狱、赈灾济贫等方面都有所作为。当时,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都要每年发放粮食供养,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加倍,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免服任何国家差役,而这些都是对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养老政策的补充。
后来他还下令释放了从永乐朝开始就一直被囚禁地“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并恢复被父亲朱瞻基废掉的胡善祥的皇后名分(历史上的胡善祥是一位贤后,绝非《大明风华》中那样阴险狡诈)。
除了以上种种勤政爱民的措施外,明英宗的仁慈还表现在废除了人殉制度。从商代开始,王公贵族去世后,依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他们为了能在另一个世界享受生前的待遇,往往会陪葬不少奴隶。人殉制度开始之后,每个朝代都有了,一直到汉朝才被废除,可到朱元璋时期,他临死前又恢复了这一制度,并且牺牲了不少的宫女。而明英宗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也被《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作为历史上少有兵败被俘虏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实在是跌宕起伏,可谓精彩至极。虽然作为一位皇帝,他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他废除了殉葬制度,挽救了无数人宝贵的生命,也算是完成了历史的一大跨越吧。或许,这也是朱祁镇能被毛主席称为明朝“还稍好些”的皇帝吧!
最后我们要说,明英宗朱祁镇并非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但也没有历史剧《大明风华》中所表现得那么不堪。关于他的历史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这主要是因为他所犯下的错误实在太严重,以至于后来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掩盖这些过失。此外,历史中明英宗朱祁镇的个人品行在明朝所有皇帝中可排至前三。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