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芝青
参加谈话的编辑记者有总编辑常芝青,常芝青,要闻版阮迪民、李超,地方新闻张友,国际新闻杨效农、田允中,副刊李蔚然、胡正,通讯科陈蝉鸣、鲁石、胡也,美术苏光,出版发行科水江、宋萍、董泯敌,记者纪希晨、王雷行、江涛,新华社晋绥总分社高丽生、甘惜分。
常芝青文化
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影响下,《晋绥日报》诞生了常芝青、甘惜分、纪希晨等一批在新闻业界和学界著名的新闻人。他们曾在现场聆听谈话,并将思想的种子带到各自后来的新闻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直到今天,这篇讲话都深深铭刻在党报党刊人的心中。
黄河一过,便是延安。
当年,作为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矗立于山西吕梁山脉深深褶皱之中的兴县蔡家崖村,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一二O师师部所在地,常芝青,是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贺龙、关向应、习仲勋、林枫、续范亭、周士弟、李井泉等将帅元勋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五大书记”也先后在此地工作、生活。
常芝青简历
1957年3月10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颐年堂邀集邓拓、金仲华、徐铸成、赵超构、杨永直、范瑾、吴象、李超、常芝青、朱穆之、舒新城、曾彦修、黄洛峰、王芸生,座谈新闻出版方面的问题。康生、陆定一、胡乔木、周扬、钱俊瑞在座。
关于在报纸上如何开展批评?毛泽东说:
“对人民内部问题进行批评,锋芒也可以尖锐。我也想替报纸写些文章,但是要把主席这个职务辞了才成。我可以在报上辟一个专栏,当专栏作家。文章要尖锐,常芝青,刀利才能裁纸,但是尖锐得要是帮了人而不是伤了人。
在报纸上开展批评的时候要为人家准备楼梯,否则群众包围起来,他就下不了楼。反对官僚主义也是这样。‘三反’的时候,有许多部长就是中央给他们端了梯子接下楼来的。过去搞运动是必要的,不搞不行,但是一搞又伤人太多,我们应当接受教训。现在搞大民主不适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有些人对别人总想用大民主,想整人,到了整自己,民主就越小越好。我看在文学、新闻等方面,解决问题要用小小民主,小民主之上再加上一个‘小’字,就是毛毛雨,常芝青,下个不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