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木牛流马法》中对流马的样子没有太多描绘,却记载了它各种部件的尺寸,而且十分精确。根据推测,其形制小于木牛,盛粮食的工具是两个可拆卸的“方囊”,每个木箱可以盛米二斛叁斗。《叁国志》中记载涉及木牛流马的地方有六处,都说它们是一种运输粮食的工具。
诸葛亮木牛流马的故事(诸葛亮木牛流马机械原理图)
根据《作木牛流马法》可以推断出木牛和流马的载重量。木牛的裁重量是一个士兵一年的粮食,据《居延汉简释文》,汉代每人每月的平均口粮是大石一石八斗,一年即二十一石六斗,一石是一斛,约合如今叁十市斤,汉代一人一年的平均口粮大约是六百五十斤左右,木牛的这个载重量,无论是肩挑还是背扛,一个人都无法负重,甚至是用牛马驼运也没有办法承受这么大的重量。
与木牛相比,流马的载重量就小得多,一次可以载粮食四斛六斗,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约合如今一百四十斤,是木牛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它更为精巧,行动速度也更快。
根据近代以来学者的大量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木牛流马是一种人力推动的四轮车,木牛体量较大,流马算是它的简装版,之所以有了木牛后再推出流马,是因为有些地方道路不好,木牛运行不方便,于是进行了简化。
既然是一种车子,为什么起了个木牛流马的名字呢?现在流行的网络词汇里把“有没有”称为“有木有”,推测一下,古人会不会也这么用过,“木牛”即“没牛”,也就是不用牛也能拉着跑。
可观您先别笑,这不是臆想,查了一下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里面就持这样的观点。
“流马”呢?按照同样的思路推测,可能得名于它特有的方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类似于今天的集装箱,算是微型集装箱,属于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它们尺寸大小都一样,可以拆卸,路好时推着走,推不动了拆下来挑着走,到前面找一个空车,把方囊安上就可以走。由于方囊连着方囊,像是流动的马,所以叫流马。
所以,现在想复塬木牛流马的人,千万不要被牛和马的外形所迷惑,非要做出像牛像马的东西,它们其实是就是大小不同的四轮人力推车。
制作大批量的木牛流马也是一项浩大工程,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诸葛亮“集督运廖立、杜睿、胡忠等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白马山,推已意作森牛流马”。
《元和郡县志》在讲景谷县时也有这个说法,只是它记载的不是白马山,而是木马山,山的名字即因为制造木牛流马而得来。
除了这个说法,宋代有一本叫《事物纪塬》的书,认为蜀汉时江州一带民间流行用江州车子,就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之所以叫江州车子,因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在江州制造的。
其实,诸葛亮最早使用木牛是在第四次北伐时,后来出褒斜道用兵又使用了流马,按照这个时间去推测,大批量制造木牛流马的地点,应该在汉中一带,因为这里不缺木材,造好后可以马上投入使用,减少了木牛流马本身的运输成本。
《三国演义》没有放过这精彩的一笔,罗贯中在《祭泸水汉相班师》一章写道:
诸葛亮行军到泸水岸边,阴风怒号,惊涛四起。孔明心里也没底,就询问土著人。当地人回答:“自从丞相您经过这里之后,每天夜里有马岱将军在这里战死了很多军兵弟兄,野蛮的南人也死伤无数。他们都成了刘备学会了各种政治手腕,尤其学会了怎样当众摔孩子——邀买人心。都是御民之道,哪有半点仁爱之心?
老子大讲“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而做“刍狗”的总是弱势群体。政治谋略的炮灰焚化的不仅是老百姓的血肉之躯、帝王将相的政治生命,还有历史兴替的经验教训。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澹泊一作:淡泊;淫慢一作:慆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作品鉴赏】
《诫子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作者介绍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