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朱高燧历史真实结局(朱高燧结局如何)

朱高燧历史真实结局(朱高燧结局如何)

朱高燧历史真实结局(朱高燧结局如何)宣德六年八月,赵王朱高燧薨逝,享年50岁。明宣宗朱瞻基为他罢朝三日,赐他谥号为“简”。朱高燧作为朱棣的第三子,也是徐王妃(朱棣嫡妻,也是后来的皇后)最宠爱的幺儿,自小养在王妃身边,相比于朱高炽和朱高煦二人,朱高燧自然要娇惯许多。朱高

宣德六年八月,赵王朱高燧薨逝,享年50岁。明宣宗朱瞻基为他罢朝三日,赐他谥号为“简”。朱高燧作为朱棣的第三子,也是徐王妃(朱棣嫡妻,也是后来的皇后)最宠爱的幺儿,自小养在王妃身边,相比于朱高炽和朱高煦二人,朱高燧自然要娇惯许多。

朱高燧历史真实结局(朱高燧结局如何)

朱高燧历史真实结局(朱高燧结局如何)

朱棣本人骁勇善战,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也寄予厚望,可惜的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从小体弱,身体肥胖,几乎不可能上战场,朱棣对他难免有些失望。不过好在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身强体壮,又都精通骑射,朱棣对他们二人很是满意。

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登基,他上位之后立即着手削藩,这一举动,将朱棣渐渐逼上了绝路。朱棣本就有不臣之心,再加上姚广孝等人在旁劝说,朱棣终于决定,在建文帝除掉自己之前先动手,靖难之役就此拉开帷幕。

建文帝失败之后,朱棣登上帝位,朱棣的三个儿子,也变成地位尊崇的皇子。朱高炽身为嫡长子,按照当时的礼法,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但是朱棣却更喜欢朱高煦,而且朱高炽的形象不佳,朱棣其实并不想立朱高炽为太子。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朝堂之上的势力也很快站了队——以解缙为代表的文官支持朱高炽,以丘福为代表的武官支持朱高煦。多番争论之后,朱棣还是碍于祖宗礼法,选择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按照常理来讲,既然已经选定了太子,那么对于其他的皇子,也就是未来的藩王,应该限制他们的部分权力,以免了y将来重蹈覆辙,但朱棣却并没有这样做。

朱棣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逝,朱棣悲痛不已,在灵谷、天禧两座寺庙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同年十月,朱棣封其谥号为仁孝皇后。

徐皇后死后,朱高煦和朱高燧便开始了他们的小动作。朱高煦仗着朱棣对他的宠爱,多次公然挑衅太子,还增加了自己手中的兵力,而这一切,朱棣全都知道,但他却并没有阻止。

朱高燧见朱高煦如此高调行事,都没有被问责,于是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为了扳倒太子朱高炽,朱高燧与朱高煦二人联手,将太子身边的心腹一个一个都送进了大牢,太子每天都过得心惊胆战,如履薄冰。

永乐七年,朱高燧的野心暴露,朱棣大怒,处死了朱高燧身边的心腹,还褫夺了他的冠服,本想将他贬为庶人,可太子朱高炽仁厚,一直在朱棣面前为三弟求情,这才保住了他皇子的身份。

有过这次的教训,朱高燧老实了很多,十来年的时间都不曾犯事,行事非常低调,朱棣见他改过自新,非常欣慰。

然而,朱高燧却不像朱棣看到的那样简单。

永乐二十一年夏天,朱棣突然病重,一直沉寂的朱高燧终于按捺不住了。据《明史·朱高燧传》记载:

上文的意思就是说,当时赵王是暗中找了四个人来帮他完成这件事情,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下药毒死朱棣,伪造诏书,在朱高煦和朱高炽到来之前,让内侍将诏书内容公诸于众,宣告废太子,改立赵王朱高燧。

这件事情看似天衣无缝,但是涉及到的人员太多,难免会走漏风声,也正是由于这样,朱高燧的计划败露,朱棣得到这个消息,大怒,当即就想杀了朱高燧,可这个时候太子朱高炽又在旁边进言,说着肯定是底下那些人背着朱高燧私自干的,朱高燧对此事并不知情!

有了朱高炽在旁边调解,朱棣的气渐渐消了大半,朱高燧虽然保住了一命,但也被朱棣严格看管起来。

第二年,朱棣带兵北伐,却死在了归途之中,朱高炽登上了帝位。朱高炽本就体弱多病,加上多年来生活地战战兢兢,心病早已埋下,他在位仅十个月,就病逝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登基,史称明宣宗。

原本朱高燧对皇位已经不抱幻想,但是突来的变故,让他又打起了小算盘——父亲当年不正是抢了自己亲侄子的皇位吗?那我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呢?

当然,有这个想法的,并不只朱高燧一人。

朱瞻基登基之后,朱高煦曾派人秘密联络朱高燧,想与他联手除掉朱瞻基。但是朱高燧有了前面两次的教训,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他没有答应朱高煦,但也没有拒绝他。

朱瞻基登基第二年,朱高煦正式发动叛乱,有了朱允炆的前车之鉴,这次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果然,短短两个月之内,叛乱就被平定下来,朱高煦也被活捉。

叛乱既定,朱瞻基准备带着大军回朝,户部尚书陈山却提出意见:汉王朱高煦叛乱,必定联系过赵王朱高燧,如今朱高煦已败,何不趁机除掉朱高燧?

当时有很多大臣都非常赞同他的这个意见,唯独杨士奇不同意。杨士奇认为,赵王并没有发动叛乱,朝廷只需多加提防,没必要赶尽杀绝。

经过几番思索,朱瞻基最终赞同杨士奇的说法,并没有问罪朱高燧,反而是将朝廷之中那些弹劾朱高燧的奏折,全都送到了朱高燧的面前,又拟了一份诏书,上面对朱高燧的忠贞加以肯定,并且还给了他相应的赏赐。

朱瞻基这一招实在是高明,敲打了朱高燧,同时又安抚了他。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朱高燧终于不再迷恋那个位置,他现在只想保住老命,度过残生。此后,朱高燧在家闭门不出,也不再过问任何政务,宣德六年赵王朱高燧病逝。

纵观朱高燧这一生,犯了三次糊涂,但最后还能得个善终,属实幸运。

朱棣总共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虽然贵为太子,后来又成功登上皇位,但他的一生,却实属是个悲剧,当太子时处处被弟弟排挤,朱棣也不信任他,再加上自己的形象欠佳,所以他当太子的那些年,心理压力极大,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这也直接导致他英年早逝的悲惨结局。

次子朱高煦,不论忠奸,他的确是个领兵打仗的能手,也的确酷似朱棣年轻的时候,所以朱棣非常喜欢他,甚至想将皇位传给他,但是碍于祖宗礼法,最后还是选择了朱高炽。或许是觉得有些可惜,所以后来朱棣对朱高煦的所作所为一直不闻不问,算是默许,这才导致朱高煦愈发猖狂,最终篡位不成反被杀。

与两位兄长相比,朱高燧似乎并没有什么能够与二者相争的地方,但是他却也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倘若不是朱高炽多次替朱高燧求情,朱高燧早就被贬为庶人了。

兄弟相争,叔侄相争,其实造成这场悲剧的幕后主使,正是朱棣。倘若朱棣在选定太子之后,就限制汉王和赵王的部分权力,后来应该也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靖难之役的悲剧尚在眼前,朱棣却没有以此为戒,反而一味放任两位藩王的所作所为,着才是悲剧的源头!

好在朱高燧迷途知返,这才没有像朱高煦一样惨死。迷途知返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在一开始,就不要误入歧途。

上一篇: 晋悼公生平简介(晋悼公叫什么名字)
下一篇: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壮族三月三的传说故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