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晋元帝是什么梗(晋元帝司马睿)

晋元帝是什么梗(晋元帝司马睿)

晋元帝是什么梗(晋元帝司马睿)(晋穆帝司马聃)想要了解晋穆帝司马聃,我们必须先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何充。何充,字次道,湖北黄冈人,东晋大臣。晋元帝是什么梗(晋元帝司马睿)而想要了解何充,我们还要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敦。王敦,字处仲,山东临沂人,东晋丞相,何充的直属领导。太宁

(晋穆帝司马聃)

想要了解晋穆帝司马聃,我们必须先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何充。

何充,字次道,湖北黄冈人,东晋大臣。

晋元帝是什么梗(晋元帝司马睿)

晋元帝是什么梗(晋元帝司马睿)

而想要了解何充,我们还要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敦。

王敦,字处仲,山东临沂人,东晋丞相,何充的直属领导。

太宁二年,东晋爆发王敦之乱,丞相王敦举兵叛乱,想把当时的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拉下马。

但很显然,王敦并不算是个很聪明的人。

因为造反不仅仅是个勇气活儿,还是个技术活。

造反风险很大,不成功便成仁,想要确保万无一失,必须方方面面都做到。

那如何才能方方面面都做到呢?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会挑选对手。

强大的对手很难战胜,而弱小的对手则很好欺负。

(东晋前三帝)

晋明帝之前,是一向恭顺谦让的晋元帝司马睿,而晋明帝之后,是一生被外戚势力桎梏,郁郁不得志的晋成帝司马衍。

不管是元帝还是成帝,当皇帝当的都不是很靠谱,这样的皇帝,治理国家尚且马马虎虎,又谈何守土安国呢?

如果我是王敦,我肯定挑这两个软柿子皇帝捏,因为显而易见,对付这两个皇帝的话,胜率要高一点。

但王敦似乎很喜欢挑战自己,偏偏选择了整个东晋王朝乃至两晋时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明帝司马绍。

很难理解王敦同志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想法,非要挑战硬茬子,毕竟光从庙号上看,带“明”字的皇帝也不是好惹的。

结果可想而知,王敦造反不成,累死军中,这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闹剧就此结束。

王敦倒台了,在王敦手下供事的何充也跟着受牵连,原地连降三级,贬职外地,成为了一名偏远山区的中书侍郎。

但实际上,何充的贬职其实是有些冤枉的。

他虽然在王敦手下做事,但并未参与谋反,平日里跟王敦也无深交。

(王敦)

并且,何充是一个爱顶撞领导的员工。

王敦的哥哥王含,时任庐江太守,但在当地口碑并不是很好,坊间有传闻,王太守是个大贪官,横征暴敛,无恶不作。

自己的哥哥名声不好,王敦当然要帮忙刷点正面公关,于是他对众人说了这么一句话:

王敦表示,别听社会上那些人胡扯,我哥在庐江当太守,素有好名,在当地那都是有口皆碑的。

一般领导发言,无论说什么,作为员工,只要点头鼓掌就完事儿了。

反正他是领导,他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他说得对不对和底下这帮打工的也没有太多关系,就算实在是有想法想要和领导反映,也完全可以私下找领导沟通。

毕竟这么多人,也不能驳了领导的面子啊。

但何充并不管这套,王敦话音未落,他就补了一句:

我家就是庐江的,你说的这些,才是纯属子虚乌有,我可一点都没听过说你哥在当地有口碑。

(何充形象)

众目睽睽,何充直接把领导的台全给拆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来看,何充是个不折不扣的愣头青,公然顶撞领导,不懂办公室规则,这样的行径,更难免被那些一向善于阿谀奉承的同僚们取笑。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用当下的思维来看待,何充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太大问题。

有人愿意在领导面前卑躬屈膝地说假话,那么必然就有人会在领导面前刚正不阿的说真话。

何充就是那个说真话的人。

你撒谎,我没有必要苟同你。

所以领导王敦造反这事儿,何充根本没参与。

一来何充和王敦交恶,所以肯定不会配合工作,二来何充本人是个非常正直的人,顶撞领导他可以,图谋造反,他却是万万也不肯做的。

受到牵连被贬山区的何充看似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他的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晋明帝驾崩,晋成帝司马衍即位。

(晋成帝司马衍形象)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换了,那朝堂上的大臣们当然也要跟着换一批。

先帝倒是留给新皇帝一批托孤重臣,但成帝司马衍并不打算重用他们。

一来他们是先皇的人事班底,很难效忠自己,工作配合起来也不融洽。

二来这帮所谓托孤重臣,一个一个都是东晋朝堂上老资格,素来趾高气昂,根本不把年轻的新皇帝放在眼里。

鉴于此等情况,皇帝必须打造出一套全新的工作班底。

纵观历史长河,老皇帝给新皇帝留下一批托孤重臣,似乎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相比是担心新皇帝不能很快适应工作所以留下点人来帮助他,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老皇帝的恶趣味。

他留下这么一帮当年跟自己打拼的伙伴们,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为了恶心新皇帝。

就算我死了,我也能留下人来控制你。

新皇帝当然也有自己的诉求,尤其是在登基之初,他并不需要帮助自己的人,他更需要能彻底臣服于自己的人。

但皇帝还没来得及重组人事班底,东晋境内就爆发了新一轮的叛乱。

历阳内史苏峻,一名普通普通的外地文职人员,联合镇西将军,一名镇守东晋西部边陲的封疆大吏,举兵叛乱,想要把皇帝再次拉下马。

叛乱分两种,一种是有理由的,比如仕途不顺,福利待遇不好,刀架在脖子上、觊觎权力,想要体验体验当皇帝的感觉等等。

另外一种很特殊,另外一种是没有理由的。

苏峻和祖约的叛乱就是毫无理由的。

(苏峻形象)

苏峻是外地文职人员,工作轻松,待遇一流,而祖约更是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封疆大吏嘛,某种程度上就是本地的土皇帝。

这俩人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钱有钱,实在没有造反的必要。

当然,历史不是神秘学,历史是规律学,只要仔细寻找,总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我们就能很容易得出苏峻祖约造反的原因。

成帝即位的时候,年仅五岁,不能亲政,所以朝政大权掌握在了外戚庾氏的手里。

建康城里的京官们见惯了权力变换,很难有作为,也不愿意替皇帝拿回主权,但身在外地的官员们却大都踌躇满志,且身怀报国之心。

他们可以给司马氏打工,因为司马氏是皇权天授的帝王之家,但却绝对不能给外戚势力工作。

这是士大夫们的最后一点骨气。

但士大夫们有心替皇帝拨乱反正,可奈何能力实在有限。

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行无阻,但却很难在战场上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胜利。

书生能打仗吗?

也能。

中国历史上书生将军打胜仗的例子不在少数,但很显然,苏峻并不属于那一部分少数人。

他们轰轰烈烈地发动叛乱,结果没折腾两天,就兵败收场自己也身死乱军之中。

说了一大堆,这件事儿和何充有什么关系呢?

很有关系。

在山区履职的何充一听有叛乱发生,四处募兵,主动请缨抗击苏峻的敌军。

也就是说,在这场叛乱中,何充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

更加幸运的是,何充的所作所为,恰好被晋成帝司马衍知道了。

皇帝一看这是狠人啊,身边山区心在晋,自己都混成这样了,还惦记着帮国家平乱,肯定是千古忠良没跑了,于是迅速将何充调回中央,授予重要官职。

只要做了京官,升迁那就很有希望了。

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晋成帝驾崩,何充被指定为顾命大臣,辅佐新皇帝。

而新皇帝司马岳虽然叫“晋康帝”,但很显然并不算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位短短三年,就领了便当,大行而去。

(晋康帝司马岳形象)

在这期间,何充再次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新皇帝。

接下来的新皇帝是谁呢?

正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晋穆帝司马聃。

文章已经写到结尾,但主人公才刚刚出场,这实在是有点滑稽。

对这个靠着在一场叛乱中表现亮眼的三朝顾命大臣何充来说,也有点讽刺。

我更要和我的读者们解释一下,不讲司马聃,并非我故意戏耍大家,而是他实在没什么好讲的。

他做了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史书均没有记载。

我们只知道,皇帝在位期间,权力被外戚掌握过,被何充掌握过,还被太尉桓温染指过,但跟皇帝本人,基本没什么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桓温同志搞过北伐,击败过前秦,灭亡过成汉,甚至还一度夺回过旧都洛阳。

(桓温雕像)

但这些事对于皇帝本人来说,价值不大。

有些不太负责任的自媒体作者会用无比强大的小说技法把一个在史书中毫无记载的人描写的绘声绘色,能分成上中下三部那么讲。

那很精彩,也很吸引人,但那是假的。

历史可以戏说,但不能作假。

所以我只能如实地告诉大家:

帝王是人,而不是神。

他们有些能名留青史,有些则像普通人一样,人生寥寥数载,最后消散在天地之间,留不下一点痕迹。

这位东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两岁登基,十九岁驾崩,平生涂白,再无踪影。

这是这位皇帝的结局,也最终会成为所有王侯将相的宿命。

历史无情,但时间,远远比历史,还要无情得多。

上一篇: 中国2020年探火星(中国年探火星影响)
下一篇: 亚洲4小龙(亚洲4小龙有日本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