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1836—1896年),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脸上有麻子,在家排行第六,故被时人称为六麻子。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更是深受海峡两岸民众敬仰的抗法民族英雄。
刘铭传父母省吃俭用,想让刘铭传学点文化,刘铭传11岁时父亲去世,家里生活更为艰苦。刘铭传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却喜欢兵家之类的书籍。1840年鸦片战争后,百姓更加痛苦。太平军、捻军先后起义。18岁的刘铭传放弃了读书,流落江湖,起初加入了贩卖私盐的团伙,受到当地政府打击后,刘铭传又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他的母亲因怕受到牵连选择自杀身亡。1856年秋八月,刘铭传纠集了几百名年轻力壮的人,干起了保家护园“还乡团”的工作。刘铭传因有胆量、敢担当、善团结、会管理,自然成为了这帮人的头儿。
1859年九月,太平军一部攻打合肥,1刘铭传应合肥地方政府之邀,率本部参加当“协剿”太平军的战斗,刘铭传因组织到位、指挥得力、作战勇猛,很快攻克了六安、寿州。刘铭传因功被提升为千总,赏五品顶戴。1861年冬,李鸿章在老家合肥招募乡勇,训练淮军。刘铭传受邀带领了5百余人的队伍加入淮军,号称“铭字营”。刘铭传因作风悍勇、顽强善战、功劳显赫,很快由千总、都司、参将、副将,提升为“记名总兵”(挂名、候补),成为李鸿章麾下一员著名大将。
台湾巡抚刘铭传电视剧(台湾巡抚刘铭传电视剧张国立)
1862年7月,刘铭传随淮军收复了上海浦东。1864年,刘铭传率部攻克常州,俘虏了太平军将领陈坤书。1867年,刘铭传对捻军作战,击毙东捻军首领任柱。刘铭传也由最初的5百人发展到7千余人,刘铭传因战功显赫,开始发飘忘乎所以了。同年春,刘铭传为和湘军争头功,率部在湖北天门司马河(又称尹隆河,即今天门河)与捻军作战时,遭到捻军分割包围,被杀得大败,刘铭传几乎成了俘虏。幸亏湘军鲍超的“霆军”及时赶到,救出了刘铭传及其残部。刘铭传却将责任归咎于部下刘盛藻“浪战轻敌”、湘军“霆军”鲍超增援不力。清廷听信刘铭传、李鸿章的谗言,刘盛藻和鲍超受到严厉处分。鲍超本来想等着朝廷嘉奖,没想到差一点送掉了脑袋。鲍超急得当场晕倒。后抑郁成疾,回乡养病。这件事引起了曾国藩湘军的强烈不满。
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督办陕甘军务,镇压当地的捻军和回民起义时,对刘铭传经常插手陕甘事务极为不满。刘铭传还将左宗棠上奏不实的情况密报给了清廷。左宗棠得知内情后,从此与刘铭传交恶。刘铭传作为李鸿章的嫡系,“铭军”势力发展到1万2千人,分步、骑、炮等诸兵种,清一色的新式武器,成为淮军绝对主力。后来打了不少胜仗。因此刘铭传一副踌躇满志、骄傲自满的样子。惹怒得罪了不少人,埋下了不少后患。加之“铭军”因朝廷欠饷引起哗变,好在挽救及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刘铭传怨恨朝廷赏罚不明,厌倦了官场中的相互倾轧、尔虞我诈。他大概也知道朝廷上下对自己的不满,便借病提出休假回乡静养。清廷干脆来了个顺水推舟,将刘铭传的假期从三个月“延长”到13年。1868年,刘借病辞职还乡。赋闲期间,他留心洋务,结识了许多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眼界因此大开、明白了不少道理,暴戾专横也有所收敛。刘铭传还积极主持了一些回馈乡邻、造福故里的有益活动,比如创办了肥西书院、建设祖祠等。
法军从越南进攻中国广西、云南,吃了冯子材、刘永福的大亏,恨得牙根直痒,决定教训中国。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让舰队副司令、海军少将利士比先率领四艘战舰先行开往中国福建、台湾一带海域,自己则率主力、补给随后跟进,法军计划先攻占基隆煤矿,夺取台北政权,进而吞并台湾。解甲归田、归乡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上书清廷愿重赴沙场,杀敌报国。刘铭传乘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召见之际,当面提出了“整顿海防以济当务之急,讲求武备以立自保之基础”的建议。指出了建设国防的具体措施:比如,商埠及矿业防守、改建炮台、招募绿营新兵、训练水师、统兵制度、开办军事学科、编译西方使用书籍等。受到了慈禧、光绪的肯定。于是任命刘铭传为福建巡抚、专门督办台湾事务之职。刘铭传急忙赶到“铭军”大营,抽调人马、枪炮、舟船等。同年七月十四日夜,刘铭传趁雷雨天气到达台湾基隆港,到台后,刘铭传等人积极整备岸防,分头组织落实既定计划。
刘铭传判断:法军主要的攻击目标是基隆和沪尾(今台湾淡水),因此,刘铭传到台后首要任务就是勘测地形、选择炮台位置,组织人手、着手海防训练,修筑炮台、阻塞海岸河道,编练新兵、加强护营防务。1884年8月4日,也就是刘铭传到达基隆第15天,法国军舰直逼基隆,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派了一名副官上岸,要求清基隆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遭到清守军理所当然地拒绝。法军恼羞成怒,次日,法舰向基隆炮台展开猛烈炮轰,摧毁了清军数处堡垒和营房,清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法军登陆上岸,占领了基隆港,将港内造船厂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悉数破坏。
由于清政府在台驻军兵力有限,刘铭传正准备在台进一步推行改进“团练之制”。把台湾分成若干个防区,让“陆团”在台湾内地驻守,将“海团”(或称鱼团)放在海上巡逻。同时,将全台湾划成若干防区,指定专人负责。此外,刘铭传在台北设立支应局,在上海设立军械粮饷总局,确保后勤供应之际。这时,刘铭传突然接到基隆港被毁的消息,他鉴于法军战舰炮火猛烈,果断采取诱敌深入,引诱法军上岸、进行陆地作战的战术:仅留少数官兵在基隆海岸固守观测,把主力撤向后方山上隐蔽待机;并派邓长安等数十名壮士潜入基隆炮台附近、伺机而动;要求大家在敌人开炮时,除观测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隐蔽,躲避炮火;同时发动官员、百姓淹没矿井,焚毁厂房,转移存煤、粮秣、人员,让法军得不到补给、矿藏。一切安排妥当后,刘铭传等在后山静待消息。
法军5百余人占领炮台后,认为中国驻军不堪一击,马上清理炮台,架设他们带来的大炮。这天夜里,大雨倾盆,邓长安等数十名壮士悄悄摸进炮台,拆毁了法军大炮;刘铭传接着率领后山埋伏的士兵从左、右发起进攻。法军被突然袭击打得晕头转向,当明白过来操炮反击时,发现大炮不少零件已被拆毁,知道抵抗无望,便拼命向海滩军舰方向逃去。刘铭传一路追赶,法军丢盔卸甲,狼狈不堪。这一仗,法军被打死、打伤、溺水而死者1百多人。刘铭传生擒法军1名,军旗两面,10多杆洋枪,4尊大炮,10余顶帐篷,还有不少食物、弹药。基隆告捷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一片欢腾,光绪帝下令拿出3千两白银作为嘉奖。
利比士吃了败仗,岂能善罢甘休,心生一计,通过英国传教士邀请刘铭传到法舰商谈议和大事,被刘铭传拒绝。8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了茹费理内阁提出的拨款3千8百万法郎用于侵华战争案。茹费理叫嚣:“这是(法国)本世纪最大的一次征战”!8月19日,法驻北京公使谢满禄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赔偿8千万法郎。并摧毁基隆等地炮台、炸毁观察哨位。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在以李鸿章为首的议和派鼓动下,要求刘铭传接受议和,不得主动出战。
利比士与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汇合后,决定再次寻性滋事,挑战基隆。见刘铭传严防以待,一时难以攻破。便调转船头,向福建马尾驶去。8月23日,法军击败福建水师,炸毁马尾造船厂。他们见福建水师不堪一击,认为是利比士指挥失误,又转向台湾,分别攻击基隆、沪尾。导致刘铭传首尾难顾、处境两难。然刘铭传临危不惧,觉得此时从台南调兵已经来不及了,又见基隆坚壁清野工作已基本完成,决定暂弃基隆,全力救护沪尾。基隆守军不知底细,纷纷哭谏。刘铭传拔出佩剑,厉声喝道:“如有罪责,我一人承担,但违令者立斩”!有好事、不满者将消息报告北京,刘铭传因此遭到非议,这是后话。
刘铭传率基隆军队来到沪尾,局势立马反转,清军在沪尾再次取得大胜,击毙、击伤法军数百人,缴获枪支弹药无数。法军侵占基隆后,一无所获,造成顾此失彼、吃了败仗,空无所得。不久,刘铭传回马基隆与法军对峙,法军在基隆也不敢乱动、没能再扩大所谓的“战果”。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无计可施,决定全面困台,法舰由此开始周游台湾岛,时间将近一年。这时,冯子材、刘永福等在中越边境对法保卫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迫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但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却与法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和谈”终于获得成功!中越边境保卫战、台湾保卫战胜利变得毫无意义,胜则亦败!
法军撤退后,刘铭传意识到台湾孤悬海外,军械补充全靠大陆,一旦台湾遭到敌人的封锁,就很难坚持持久作战,1885年夏7月,刘铭传在台北北门外开办军械机器局,在府城设立军械所,后又成立了水雷局和水雷营。同年秋8月,刘铭传又开始在港口,要冲筑设炮台,安装。测试新式火炮。为了快速调兵,刘铭传又在台湾开始了修铁路,筑公路,架电线,改革陆军,发展种植、养殖业,鼓励工商贸易等建设,为后来台湾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91年6月,刘铭传弃守基隆一事旧话重提,在国内势力和国外列强的施压下,刘铭传被迫离开台湾,辞职返乡。期间他数次上书朝廷加强海防建设,遭到翁同龢等人的阻拦。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中国战败。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在六安刘新圩病逝。被清政府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壮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