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却藏着极大的学问和天机。
悠哉游哉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啊(悠哉游哉的意思和造句)
那就让我们从几个故事开始吧。
说,阳明先生路过江西,得知宁王朱宸濠十几万大军叛乱,可先生手上没有一兵一卒,仓促之间只好临时拼凑两万散兵,与之周旋。
敌强我弱不言而喻,场面很复杂、很混乱,也很危险。此时,手下的人,有的很慌张,有的很冒进,先生就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讲心学的功夫。
先生问,你们知不知道,行军打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手下说不知道!先生就说了这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果然,精心准备了十余年,拥有十几万强兵的宁王,从起兵造反到失败被捉,仅仅四十多天。这简直就是一个军事史上的特大奇迹啊。
各种数据都表明,先生当得起“用兵如神”这四个字,而这四个字也为他自己提出来的“八字方针”作了最完美的注解。而对比宁王,虽然拿着一手好牌,但是牌技与先生相差何止一点两点。他根本就不懂这个“八字方针”。
但是,接下来才是对先生真正的考验,因为对手不再是宁王,而是换成了当今皇上和他的那一帮奸臣。
平定朱宸濠之后,皇帝朱厚照开始南巡。他身边的一群小人千方百计想搞掉阳明先生,说他要谋反,而朱厚照又是一个凝心病很重,且行为荒诞的人,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给先生出了一道又一道的超级考题。
此时,朋友们都劝先生赶紧离开南昌,逃离这个危险之地,弟子们也苦苦劝说。但先生丝毫不为所动,仍然每天心无旁骛地和弟子们探讨学问。
就这样,先生在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敌人”面前,虽然遭遇种种的不公和套路,但是由于此心不动,没有给“敌人”任何可以做文章的理由,最终安然地度过了生命中至暗时刻。
第三个故事,说诸葛亮的空城计。一座空城,面对十几万大军,而且对手还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这仗怎么打?这时,诸葛亮突然脑洞大开,索性就干脆把城门给打开了,一个人坐在城楼上弹琴。一幅悠哉游哉的样子。但司马懿身经百战,绝不是善与之辈啊。
此时,全部的关键系于琴声之上,司马懿要听琴声乱,还是不乱,乱则表明诸葛亮心动,是座空城。可是,就在他想要仔细辨认之际,诸葛空灵的琴声之中,突然之间透出一股浓浓的杀气,这一下就把司马懿给吓退了。
在这里,诸葛亮做到了我心不动,而“机”是他赌司马懿一定会起疑心,认为“诸葛亮平生唯谨慎”,绝不会以身犯险。
各位朋友,若对手换成你我,或者是一匹夫,机不在此,则诸葛就被拿下了。
朋友们,这所有的故事看上去都似乎非常的简单,似乎很容易,可是轮到自己的头上,为什么我们就常常做不到呢?
说,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在别人恐惧时我很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很恐惧。”恐怕每个炒股的人,都知道“巴老”这句话头,可是每当恐惧到来之时,谁敢贪婪?想到的大概都一个字:“跑”吧!
好,现在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字方针后面的复杂。
首先,此心的“心”有三个层次:名利、是非和爱恨。任何一个,都会被这三者所左右,要想做到此心不动,难上加难。所以《中庸》有云: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比如,自古英雄爱美人,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死于美人计之下的人,可谓数不胜数。
第二、何为不动?心若不动,已经是死人,心如死灰也基本上是个死人了。这里说得不动,是守住自己家良知的底线,不为外人和外境所牵动。
第三、什么是“机”?“机”很难说清楚,它没有一定的规则,在战场和商场,“机”都在瞬息万变,要捕捉它需要极高的天赋和灵感。如空城计中的“机”,事先是不会有的,只是事到临头,临机一动,赌司马懿的疑心而已。
但大致说来,“机”是指事物运动到某个时空点上,而呈现出来的一个奇点,往往看似不可能,但恰恰就是“机”之所在,它可能就是一个人思维、情绪和习惯的盲点和误区。
比如,要杀董卓,机在吕布,可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啊,这怎么可能?然而,机会正在于此。因为此人好色,而凡一个人有所好,有所恶,皆是机关之所在。当然,也要操作得当才是关键。
第四、真要做了像阳明先生这般轻轻松松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恐怕就只像先生这般的修行和致良知了。
所以,先生说过一句话:“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问题是这需要大修行人才能做得到,所以《大学》干脆来了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听众朋友们,必须记住,知到不等于能做到,在知到与做到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叫修行!而修行就是要返回到先天的知行本体,并在那里止于至善。
苏东坡写了一首境界很高的诗给佛印禅师看,很希望佛印能赞赏一下,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诗的境界确实不错,可是没有想到,佛印在诗稿上随便批了两个字:放屁!
结果,苏东坡气呼呼的渡江过来找佛印理论,佛印也不答话,随手写下一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大学士是明白人,一看之下,无地自容了。
要说两人的差距在哪儿?苏学士的学问也许比佛印还要好,但是论修行就差太多了。所以阳明先生一再告诫我们,要知行合一!
好了,各位朋友,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期见!
思考题:回想一次重大事件,品味其中的心理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