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0年前后,一代雄主汉武帝在朝,千里之外的安徽八公山上,一群文人雅士,正簇拥着一位服饰华丽、仪容高贵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刘邦的孙子、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此时的刘安,早已心怀异志、萌生反意,为了继续麻痹年轻的侄子,他召集了一群文人雅士,以修道寻仙为名寓居于此,表面上积极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私底下则暗自策划夺取江山。
粘稠反义词(粘稠反义词是什么词是什么)
不过,野心勃勃的刘安最终并没有君临天下,方士们炼制的丹药,也没能使他长生不老,反倒是一种流传千年、广为人知的食物,让他在后世的历史中被反复提及,这就是在炼丹中无心插柳而发明的豆腐。
大豆,原产中国,先民栽培逾五千年,古称菽,五谷之一,因其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历来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大豆益气,多食会使人频频“虚恭”,不知是不是这一原因,导致其无法与稻、黍、稷、麦一样,成为人们餐桌的主食。但豆腐的出现,不仅保留了丰富的蛋白质、避免了这一困扰,还给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菜谱,增添了一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食材。
不同于大多数食材,在形制规整、色白如玉之外,豆腐本身无味,在“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的中国传统烹制技法下,几乎可以与其他所有食材完美组合,创造出无数经典菜肴。在传统的四大菜系中,都有以豆腐为主的代表名菜,不过真正让它大放异彩的,还得是在以讲究调味著称的四川。这其中,麻婆豆腐,可谓豆腐界的王者。
有别于众多川菜起源不可详考,麻婆豆腐的诞生,时间人物地点确凿无疑,发展传承脉络清晰可鉴。
清同治元年(1862),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由老板娘经营。当年的万福桥横跨府河两岸,城北挑油的脚夫、苦力常在此歇脚、打尖,老板娘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手法,成菜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因为陈氏脸上有几粒麻子,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也就被唤作“陈麻婆豆腐”了。当时城内的食客不嫌道远,蜂拥而至,往往无处寻觅,但一说“陈麻婆”,则争相指路者众,其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早年间的《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麻婆豆腐创制的历史均有记述,《成都通览》记载,早在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已经被列为成都著名食品。
如今,麻婆豆腐早已声名远播,遍及四海,据说是日本当之无愧的中国菜第一。历经几代传承和多地创新,麻婆豆腐的烹制方法早已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从豆腐选择、肉臊准备、是否勾芡等等,都有不少区别,口味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创新菜品中,麻婆豆腐可与海鲜亲密接触,甚至和披萨合二为一。
但在挑剔的食客眼里,麻婆豆腐应该选用卤水点就、口感更“老”的北派豆腐,肉臊也必须牛肉,烹饪最关键之处,在于“du”(川菜烹饪专用字,左边一个“火”、右边一个“督”,二声,音同独)的火候和时间长短,保证豆腐充分入味而汤汁又不过分粘稠、失之美色。为了完成一道美食,不惜新创一个字来说明其技法,川人好吃,名不虚传。近代文学大师、成都本土美食家李劼人先生曾总结出“麻、辣、脆、嫩、酥、烫、鲜、捆”八个字,来概括麻婆豆腐的特点。捆,也是成都土话,即整块的意思。
一粒小小的豆子,泡水发胀,在阴阳两和的磨盘之间,融水成浆,在文武两火的锅灶之中,遇卤成形,因其色白无味,反致百色千味,中国人的饮食哲学,从来深不可测。而麻婆豆腐,则从最底层的民间社会一路走来,不但填饱了众多挑夫们饥饿的肚子,还维持了一位柔弱女子一家的生计,既还原了食物诞生之初的原始本意,又诠释了生活绵延继续的质朴本味,为世人独宠,当不是偶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