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竟三年之功,终是扫清障碍,成功入蜀。多年心愿即将达成,刘备反倒不紧不慢,只见他“进围成都数十日”,却依旧优哉游哉。
廖立勇(廖立国)
一日,使者来报,西凉锦马超即将抵达。刘备闻言,大喜曰:“我得益州矣。”果不其然,马超到成都“至未一旬而成都溃”,“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就这样,刘备欢喜入了西川。
可见,在刘备的入蜀之战中,马超算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为何马超一来,刘璋就献城投降了呢?
上图_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一、分工明确,红脸刘备白脸马超
刘备攻成都,欲迫使刘璋主动投降,而非强攻。须知,强攻一城,城破之期人亦亡也。是以,一旦刘备强攻成都,损失惨重不说,还会激起荆州兵对益州军民的仇视,这非但不利于两州团结,也会让刘备更加难以收服蜀人。
君不见,刘备初入蜀时,郑度苦口婆心、黄权陈其利害、严颜叹虎入山林、王累倒悬州门以死谏……
凭心而论,刘备这波“反客为主”的确不地道。“恶客”上门,已让益州上下无比愤慨,以致于刘备兵临城下时,“吏民咸欲死战”。
倘若刘备强攻,那他与益州士族乃至蜀地吏民之间,将很难再有转圜余地。更何况,刘备的谋主法正,也不会同意。因此刘备若想入主成都,须得怀柔,让刘璋主动投降。
上图_刘备入川(攻取益州)
而在此过程中,刘备与马超分别扮演了不同角色。就像京剧脸谱中的“红脸”与“白脸”,刘备是红脸,继续维持其仁厚形象;而马超则是白脸,负责“凶神恶煞”,威逼利诱。
刘备的“仁义”之名,不必赘述,且看马超之恶名。魏国杨阜早有评价,他称马超虽有“信、布之勇”,以致“西州畏之”,但骨子里却是个“背父叛君”“强而无义”的恶徒。无独有偶,蜀地亦有类似评价。
据《三国志·许靖传》注引《襄阳耆旧传》记载:“初,韩遂与马腾作乱关中,数与璋父焉交通信,至腾子超复与璋相闻,有连蜀之意。商谓璋曰:‘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
王商是蜀地大儒,声名隆重,而他称马超“勇而不仁”,便是当地士人的一致看法。如此一来,刘璋势必不愿与马超联合,双方之间的矛盾,就此产生。
马超“以力为雄”,且恶名在外,加之他与蜀人有过摩擦。因此,当马超到成都城下时,他于此刻表现出的威慑力,自然要高于刘备。
上图_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
二、误会一场,扯张鲁虎皮做大旗
有趣的是,马超所具有的强大威慑力,又并非全部来自于他本身。这背后,未尝没有汉中张鲁的影子。
潼关大败后,马超屡遭挫折,只好依附汉中张鲁。初,张鲁欲用马超,“并拟将女嫁之”。或有人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张鲁听罢,遂将马超冷落一旁。
当年赵云被公孙瓒冷落,刘备“见缝插针”,成功收服这员大将;现在马超被张鲁冷落,刘备自然会有所表示。
据《三国志·李恢传》记载:“(先主)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另外,从彭羕与马超的熟稔程度来看,他也有可能是出使汉中的使臣之一。否则的话,两人之间的交情从何而来?
上图_赵云(?-229年)
总之,马超奔蜀的背后,必然有刘备插手。话虽如此,马超此举却是对张鲁的背叛。据《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记载:“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是岁建安十九年也。”
方诗铭先生在《三国人物散论》中指出:马超入蜀,是先从汉中奔往武都,而后又逃往氐中。倘若他只是为杨白等人所忌,何必要兜这么大一个圈子?
更何况,马超虽然离开汉中,但其妻儿并麾下大将庞德并未离去。说明马超奔蜀其实是仓促为之,更大的可能是:他在刘备的“挑唆”之下,选择叛张鲁而归刘备。
正因如此,张鲁对此二人才颇为恼恨。对刘备,他说:“宁为曹公做奴,不为刘备上客。”对马超,张鲁则亲自手刃其子马秋,以泄私愤。
上图_庞德(?-219年),字令明
言归正传,马超叛张鲁入蜀,这与他迫降刘璋又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马超入蜀后曾向刘备“密书请降”来看,马超奔蜀应当是颇为隐秘的。汉中位于关陇与益州之间,彼此之间泾渭分明。刘璋与张鲁交恶后,杀其母、弟,致使益州与汉中亦断绝往来。是以,刘璋很难及时得到汉中的消息。
消息隔绝,加之马超行事隐秘,刘璋又如何能知道:马超已经背叛了张鲁?
换言之,当刘璋在城上看到马超时,他极有可能会误以为:马超此来,是张鲁在背后授意。且不论刘璋与马超之间的小摩擦,单是他与张鲁的杀母之仇,便是难以迈过的一道坎。对此,刘璋自然不敢赌。
上图_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
三、内忧外患,刘璋早有投降之意
除上述原因之外,刘璋本人的主观意愿,亦是其速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三国志·刘璋传》记载:“十九年,(刘备)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可以看出,若刘璋死守成都,倒也能抵挡一段时日。不过,刘璋终究未能如此。
正如他请降前所言:“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刘璋虽然庸弱,但也以仁厚闻名,他不愿百姓遭受灾殃,尚在情理之中。
当然,这并非是主要原因,促使刘璋速降的主观原因还有:他早已众叛亲离,自知无力回天。
璋父刘焉在时,曾为刘璋留下三大臂助:外有汉中张鲁、内有益州士族与刘氏父子的嫡系——东州士族(跟随刘焉入蜀的旧人,加之后来依附的流寓士族)。
上图_益州南部(庲降都督)
可惜的是,刘璋似乎没有多少管理天赋。他在位不过短短几年,不仅与先前盟友张鲁成为生死仇敌,亦得罪了不少益州士族与东州士族。
这其中,有益州豪强赵韪“称兵内向”,反遭诛戮;又有“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连结外援;至于法正、彭羕、廖立等才俊,则常年“志意不得”,欲另投新主。
正因如此,刘璋才数次向曹操示好,希望借助其威势,“狐假虎威”,震慑益州内部的“暗流涌动”。怎奈造化弄人,在张松、法正二人的“计中计”下,刘备反而替代曹操,借此成功入蜀,最终得以“反客为主”。
可见一饮一啄,自有天意。
作者:瀛洲海客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人物散论》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