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五代律(五代律诗的定型)

五代律(五代律诗的定型)

五代律(五代律诗的定型)编者按:为宣传科学无神论,从9月10日起,我们将连载李申的专著《中国无神论史》。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2

编者按:为宣传科学无神论,从9月10日起,我们将连载李申的专著《中国无神论史》。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转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无神论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反邪教协会副会长。

“候气”是汉代儒者创立的测量音律的理论。将十二根竹制或铜制的长短不等的律管依规定埋入土中,管中塞上芦苇内膜烧成的草灰。按照候气理论,每一个月,就有一个律管内的草灰逸出。如果不逸出或逸出时间不对,就是政治出了问题。或是君主残暴,或是臣子骄纵。

候气的理论基础,是汉代完善起来的气论。依照气论,气分阴阳两种,周年循环。每年冬至这一天,阳气上升,然后不断增长,到夏至达到顶点。于是阴气上升,到冬至达到顶点,阳气又再次上升,完成一个循环。由于阳气是自下而上上升,所以冬至这天,长度最长的黄钟律管的草灰会率先逸出。然后每到一个节气,就会有相应律管内的草灰逸出。

五代律(五代律诗的定型)

五代律(五代律诗的定型)

这个看似合理的理论,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四季的倒换,节气的变更,是不是由于阴阳二气的周年循环?冬至这天,阳气是否要从地下上升?没有多少事实的支持。即使这个理论正确,那么,到夏至时,阳气下降,律管中的草灰应该下沉才对,怎么可能还是上升?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压根儿就不是正确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期待的结果。

据历史记载,曹操执政时期,就有人做过这个实验,没有成功。北朝时,据说一个叫信都芳的,实验完全成功。然而所说完全成功很可能是造假。

从汉代起,候气就和测量日影、权衡土炭等本来是科学的手段一起,用于测量政治的优劣。

对于古代国家来说,制礼作乐,是国家统一以后的头等大事。据说是周朝建立以后,周公制礼作乐,使天下归于太平。制礼主要是文字工作。作乐,就是制作祭祀的音乐。祭祀的音乐要求中正和平,有助于人们养成温顺服从的性情。音乐要中正和平,确定音高标准的律管,就要准确。要使律管准确,当时的理论,就要看候气的效果。如果律管中的草灰都能按时逸出,既说明律管长度正确、音高适中,也说明政治清明,君臣行为不错。

隋朝建立,隋文帝有心使天下太平,于是命令宰相牛弘,带领毛爽等音律专家,进行候气。结果令人非常失望:“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隋书·律历志》)隋文帝问牛弘,这是怎么回事?牛弘回答说,灰飞一半是和气,草灰全出是猛气,气不能出者是衰气。和气相应,是政治和平;猛气相应,是臣子骄横放纵;衰气相应,是君主残暴。隋文帝反驳说:

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于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

隋文帝的这个反驳,很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律管中的草灰飞出的情况,每月都有不同。君暴臣纵的情况,变化不会如此之快。面对隋文帝的反驳,牛弘无言以对。大约从此以后,候气的事就无人进行了,以致到了宋代,许多人都不知道候气如何进行。

隋文帝对候气法的反驳,是隋唐时期理性反驳神学的第一个重要事件。虽然隋文帝的这个反驳,也是因为此事伤到了自己。但他提出的理由,则给我们批判神学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这就是揭露神学自身的矛盾,说明神学的荒谬。

上一篇: 石秀和(石秀和潘巧云)
下一篇: 古希腊地图(古希腊地图中文版全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