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长着一张大众脸,个头不高、身材敦实,属于往人群里一站就再也找不着的那种。不过,老牛的工作恰好不需要有太高的回头率,这倒成了他的一个优势。
什么的老牛(什么的老牛填合适的词)
老牛,大名牛进良,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刑侦支队民警。2007年,36岁的老牛从部队转业到公安,在经历了治安、社区、巡逻等几个岗位后,派出所领导慧眼识才,把他放到了便衣队的位子上。自此,他如鱼得水,凭着身上一股子“牛劲”,2012年至今,累计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名,成了旁人眼中的“牛人”。
牛进良是2010年底进入派出所便衣队的。谁都知道,便衣伏击这活儿是警队中最累、最枯燥、最危险的工作之一。虽然是侦察兵出身,但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领域,老牛还是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然而,警察的荣誉感、职业的责任心,以及多年军旅生涯铸就的敏锐性,帮助老牛很快适应了角色的变化。
“以快制快”是牛进良办案的第一法宝。军人出身的老牛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所以接到报案后,他在被害人做笔录期间就开始同步调阅监控视频,然后带领便衣队员不分昼夜穿大街、走小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法网撒向犯罪嫌疑人。
并不是所有的案件侦破都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唯一的线索仅仅是街面监控拍摄到的一只从非机动车道跨到人行道的脚。
面对这起入室盗窃案,老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关,那只“脚”久久定格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通过对现场经过的公交车、非机动车的观察以及调阅周边监控视频等,牛进良很快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将重点放在了寻找出租车上。在案发时段内一辆“掉队”的蓝色出租车引起了他的醒觉,循着出租车的行驶轨迹,老牛最终查明了这名乘客的下车地点。
案件有了线索,老牛的“牛劲”就上来了,他数十次对被害人、销赃地点、小区门卫、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以及出租车驾驶员进行走访,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了嫌疑人的年龄、口音、衣着及随身携带物品等特征,一点一滴推进,犯罪嫌疑人邵某的行踪逐渐浮出水面。在老牛的努力下,流窜多地作案累累的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带破系列案件10余起,涉案价值10余万元。
2017年,牛进良从派出所便衣队借调至分局刑侦支队重案队图侦岗位,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再度翻番,老牛却延续着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同事们说,他就像一头不知疲惫的“老黄牛”,对关键线索紧咬不放、一追到底。
2018年夏天,周桥地区发生一起特大入室盗窃案,案值高达人民币100万余元。通过对案发时间段的视频侦查,牛进良最终锁定了一名男子,结合多种侦查手段,确认了犯罪嫌疑人吴某。获悉吴某已乘长途汽车前往老家广州的线索后,老牛当机立断:追!
吴某的老家位于山林之中,老牛先后多次化装进入大山密林深处,摸排嫌疑人落脚点。当得到嫌疑人可能要出山前往县城的消息,老牛立即驱车驶入进山的唯一一条小路,沿路所有出山车辆变得慢行起来,老牛仔细观察着每辆车内的人员。
行驶了约8公里后,敏锐的老牛眼前一亮:迎面开来的黑色轿车副驾驶座上正是嫌疑人吴某。老牛赶紧将车子横在了对方车前。气恼的吴某下车查看情况,立即被一扑而上的民警控制,案件成功告破。
谈起自己工作的特点,老牛回答得很实在,“破案子就是警察的工作,嫌疑人抓到了,哪里还顾得上累不累呢。”
虽已离开军营多年,可老牛依然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无数个白昼和黑夜,老牛默默守候在居民小区、建筑工地甚至乱草丛中,加班加点早已是一种习惯,随时外出调查也是家常便饭。即使身体稍有不适,他也从不吭声,继续投入案件的侦查中去,用军人的刚强意志和过硬作风,做到了“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打得出声势”。
今年春节前夕,辖区发生一起命案。当时老牛正因发烧在医院看病,得知警情后,他马上赶回来和专案组成员一起争分夺秒调阅大量监控图像,一路追踪嫌疑人行动轨迹,直到其消失在浦东的一个公园附近。为了弄清嫌疑人的去向,牛进良调阅了公园周边近百个监控点的视频资料,逐一回访80余辆过往车辆,排除了嫌疑人离开江边的可能性。
敏锐的老牛从海量视频中寻找到事发时目击一青年男子穿着衣服在江中游泳的过路群众。因为此时正是严冬,穿着衣服在江里游泳显然不合常理,老牛当即判断犯罪嫌疑人很有可能已畏罪投江,为后续搜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刑侦战场上,牛进良就像一头奋蹄前行的“斗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更多的时候,他又像一头默默耕耘的“孺子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付出。
他常说:“作为一名警察,就要为老百姓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这是他的心声,也是镌刻入他骨子里的忠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