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6日晚,决定中共命运的遵义会议已经进行到了第二天,在要不要把军事指挥权从博古、李德手中移交到周恩来、毛泽东手中这个关键问题上,并非如某些书中记载的“一致同意”,其实是有反对意见的。当时身为政治局委员的凯丰向毛开炮:“我说你打仗不行,你只不过按《孙子兵法》打仗。”毛泽东立刻反唇相讥,回答道:“你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凯丰哑口无言,而毛泽东一生对此事耿耿于怀。
25年后,1960年的12月25日,在毛泽东67岁生日的前晚,招待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餐桌上,毛泽东回顾此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出过党籍(误传),撤掉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那时,给我戴的帽子就多了,说什么山上不出马列主义,他们城里才出马列主义。说实在的,我在山上搞了几年,比他们多了点在山上的经验。他们说我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枪杆子主义等等。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作战。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后来到陕北,我看了八本书,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等。那时看这些,是为写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是孙膑还是孙武)
这段话,成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前,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一书的论据,很多人以此为据。实际上,毛在遵义会议之前是读过《孙子兵法》的,只是他后来回忆的时候忘记了。
其实,早在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就读过《孙子兵法》,至少读过《孙子兵法集注》,在后来发现的毛泽东《讲堂录》(1913年10月—12月)笔记中,毛泽东甚至还对《孙子兵法集注·序》做了笔记和点评,其中记录下了这样一段话: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毛泽东还在《讲堂录》中,抄录了《孙子兵法》中的名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这段话,前半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后半句出自《孙子兵法·形篇》,由此不难看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前,在他的青年读书时期,就看过《孙子兵法》的。臆测他可能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所以印象不深,以至于在22年后的1935年,他不记得自己读过《孙子兵法》。
1936年,在长征到达陕北一年后,凯丰说过的话犹在耳边,毛泽东决心把《孙子兵法》找来好好读一读,在这一年10月22日,他写给叶剑英、刘鼎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可以说,是凯丰的话,激发了毛泽东要研读《孙子兵法》。
毛泽东读《孙子兵法》有过很多点评和归纳,通过读《孙子兵法》,毛泽东得出结论——“灵活用兵乃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这样写道:“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这个思想,在《孙子兵法》中被称之为“九变”——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而在毛泽东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则直接援引了《孙子兵法》中的原话:“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在毛泽东青年时期读书笔记《讲堂录》中,他还摘抄了这么一段话,是北宋苏洵评价孙武的一段话:苏洵论曰,按言以责行,孙武不能辞三失,久暴师而越衅乘,纵鞭墓而荆怒激,失秦交而包胥救。言兵则吴劣于孙,用兵则孙劣于吴,矧祖其余论故智者乎?这是苏洵在《权书》中,对比孙武和吴起,认为孙武不如吴起的一段话。毛泽东记录下这段话,或许从客观上也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是很难的,孙武作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在自己的军事指挥中,却与之相悖,以致失败,看来“本本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战争指挥绝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而是通过前人智慧、他人教训、自己实践,慢慢摸索出来的。
非但毛泽东是如此的,在那一代人中,很多人都是如此的,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电视连续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在南京军事指挥学院学习时,在读到《孙子兵法》时,读到“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他对丁伟、孔捷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自己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但《孙子兵法》中的这些道理和做法,他都懂,都在战争实践中运用过。就是这个道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