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且知道很多人把造成蜀汉后期这种“人才凋零”尴尬局面的“直接”原因归结到诸葛亮身上,他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但历史的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且知道很多人把造成蜀汉后期这种“人才凋零”尴尬局面的“直接”原因归结到诸葛亮身上,他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但历史的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丝语认为:造成蜀汉后期这种“人才”青黄不接尴尬局面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刘备,而不应该由诸葛亮承担完全责任,即使要担,也只是次要的,很小的一部分责任。这从蜀汉的发展过程和刘备、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许多端倪。

一、刘备集团的发展离不开诸葛亮,甚至可以说诸葛亮对蜀汉的发展举足轻重,居功至伟。

刘备作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曾经在曹操的“追剿”下满世界地跑,与二弟关羽、三弟张飞孤零零的三杆枪,长时间过着寄人篱下,靠借兵打仗,靠“化缘”度日子的生活。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当时刘备不是扛着“匡扶汉室”的大旗,捧着“义行天下”的金字招牌,他早就等不到诸葛亮出山,看不到后面的世界,更不用说是跨有荆益之地,与曹魏和孙吴“三分天下”的蜀汉事业发展的巅峰时刻了。

正是在曹魏“秋场大点兵”准备大举“南侵”的紧要关头,诸葛亮应刘备“三顾”之邀,感刘备“三顾”之情,报刘备“三顾”之恩,携“隆中”之计,出山辅佐几近绝望的刘备,为刘备集团开启了“外挂”模式,并且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撬动”东吴,结成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魏,用一个响当当的赤壁之战,打得曹魏“连滚带爬”地逃回自己的属地,让心有余悸的曹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敢”南图。

自此之后,在诸葛亮的真心辅佐下,加上凤雏庞统一段时间的加持,刘备集团真正踏上了掠地、赚人、富财的发展道路,一步步到达了据有荆益之地,“三分天下”有其一,与曹魏及孙吴三足鼎立的蜀汉事业发展的巅峰时刻。此时的蜀汉虽然比不上曹魏那样的兵多将广,但还是具备了相当实力,不至于“人才”紧缺,青黄不接的,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诸葛亮的精心辅佐和治理,可以说,诸葛亮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蜀汉从巅峰时刻滑落衰败因关羽“大意”失荆州而起,因刘备夷陵之战而加速。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云:“……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结合蜀汉在到达跨有荆、益之地的巅峰时刻,乃至到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的发展道路及情况,不难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刘备集团按照《隆中对》里的计划及要求走,蜀汉的事业就平稳,发展就顺利,反之,背离了《隆中对》轨道和诸葛亮的“设计”,蜀汉的发展就会遇到问题,甚至走向丟地失人一步步衰落的境地。

结果是关羽攻打襄樊没有获得成功,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在损兵折将的同时,丟掉了蜀汉向外发展的重要“桥梁”及依托——荆州。随后,又在蜀汉引起了“地震”级的连锁反应,先是刘备不问青红皂白杀掉了极有可能成为蜀汉后来开疆拓土超级战将的养子刘封,紧接着刘备为了兄弟私仇再也听不进诸葛亮、赵云等一干文武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地发起对东吴的进攻,亲自毁坏了诸葛亮曾经费尽周折与努力才建立起来的抗击曹魏之根本——孙刘联盟,最后兵败夷陵,几乎耗尽了蜀汉多年积累的所有家底,让数十万蜀汉大军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客观地讲,蜀汉从巅峰时刻滑落衰败因关羽“大意”失荆州而起,因刘备夷陵之战而加速,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违背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定下的发展计划和道路,没有等到“天下有变”的时候,而是急功近利地急于开疆拓土,以至于蜀汉因关羽“败走麦城”而失荆州,因刘备兵败夷陵而损兵折将,使蜀汉元气大伤,兵力极大地衰弱。虽然后来经过诸葛亮的励精图治,蜀汉国力有所恢复,但在整个北伐时期不得不面对兵力不足,“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因此,造成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种“人才凋零”、青黄不接尴尬局面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刘备,他至少一个担主要的,大部分的责任;而把造成蜀汉后期兵力不足和“人才凋零”的“直接”原因归结到诸葛亮身上,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即使要诸葛亮承担,也只是次要的,少部分的责任。

上一篇: 宋江的简介100字(宋江的简介50字左右)
下一篇: 波兰国王(波兰国王列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