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从代王成为皇帝之后就确定了刘启的太子之位,也就是之后的汉景帝。但是关于汉景帝的评价一直是饱受争议的,尤其是汉景帝被冠以刻薄寡恩的评价,原因也是汉景帝时期做了很多看似犯浑的事情。比如身为太子时期杀害了诸侯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对此《汉书》当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刘濞
这意思说的是吴王太子刘贤的师傅是楚人,所以性格上也是彪悍无礼,在和刘启下六博棋的时候因为各种争论和对刘启的不恭敬,所以刘启直接用棋盘砸死了刘贤。从记载上看似乎刘贤自己的过错,而刘启也不过是愤怒至极罢了。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让所有人认为之后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正是此时埋下的祸根。
刘启的儿子谁继位了(刘启的儿子有哪些)
汉文帝
然而看待历史是要看可见结果背后的原因,而且要合乎常理。仔细看刘启杀刘贤的事件会看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刘启是有多么愤怒,以至于要杀人泄愤?其次如果刘启是个是非不分,甚至一怒需见血的性格,号称仁义的汉文帝又为什么会让刘启成为太子呢?这岂不是祸国殃民,危害苍生吗?而且在历史的记载之中并没有任何关于汉文帝对刘启的责罚,就像是坦白地告诉所有人,太子杀人无罪一般。
若想要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则还需要了解汉文帝所代表的的中央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汉文帝时期最大的缺陷在于汉文帝的身份问题,同样作为刘邦的后代,汉文帝之所以能成为了皇帝,是因为缺乏背景,在功臣集团和诸侯的利益争夺中,功臣更看重汉文帝的毫无根基。所以在功臣的拥护下汉文帝顺利登基,在汉文帝登基之初,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分化瓦解功臣。比如重用军功贵族系,排斥周勃为代表的的沛县系。其做法是明升暗降,先将周勃升为丞相,再以灌婴为太尉掌管军权。另外调任皇宫军事权,使得周勃从武将转为文官。而后则是陈平的灵魂发问,询问周勃如何能担当丞相?在这之后则是打发周勃会封地就藩,功臣才算清扫完毕。
周勃
不过为了不激发过度的矛盾,汉文帝也没有彻底得罪周勃,相反开始重用二代,比如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等等。说完功臣和汉文帝的矛盾之后,则是汉文帝和诸侯之间的矛盾。前文也提到了诸侯之中并不缺乏能登基的刘氏子孙,其中齐国的刘襄,和汉文帝是同辈兄弟的刘长,这些都有资格成为皇位候选人。而汉文帝藩王称帝的行为也开启了先河,得到了法理认同,那么这些诸侯会怎么想呢?自然是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
汉文帝
因此汉文帝瓦解诸侯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带着这个角度再来看看刘启杀刘贤一事,就能明白汉文帝的态度。刘贤是吴王刘濞的儿子,这个刘濞需要特别注意。刘濞是刘邦哥哥的儿子,也就是刘邦的亲侄子,当初跟随刘邦平定英布,之后刘邦因为担心吴地会多次反叛,于是册封刘濞为吴王。
那么刘濞封王之后都做了什么呢?在汉文帝还没有登基前,刘濞的做法是“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可见刘濞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不是发生在刘贤去世之后的事情,而是早有预谋。所以汉文帝削藩的重点打击对象是这些壮大的诸侯,尤其是刘濞。
汉文帝
再来看看刘贤去世后刘濞的态度,汉文帝得知刘贤死后,将刘贤遗体送往吴国,刘濞却是大怒不肯接受,并且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意思是刘贤也是刘氏后代,既然都是一家人何必送来吴国。之后刘濞更是失去了藩王礼节,不但是不朝见汉文帝,而且一直以病推脱。所以这事件背后本就是王室矛盾,而不是刘启和刘贤的矛盾。
汉文帝
因此推断出的结果是刘启无心杀了刘贤,但是却又符合了汉文帝企图压制吴王刘濞的心态,所以汉文帝并没有对此感到不满,相反借此来制造吴王的叛变或者是叛变意图,以此作为理由来削藩。但之后汉文帝考虑到吴王刘濞的根深蒂固,所以只是敲打并未采取过激措施,同样刘濞也因为这一次敲打放弃了叛变的决心,而是选择等待时机。《汉书》对此的记载是“于是天子皆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谋亦益解。”;可见汉文帝的布局是几代人的事,而不是操之过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