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金镶玉”你知道这句话原来是怎么说的吗?
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话一般是指一个人见识浅薄,自己不识货还自以为是。和“有眼不识泰山”意思差不多,只不过用的语境不太相同罢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金镶玉是由金和玉加工成的一种物品。应该是很好认的,可能光听名字就知道是贵重物品,就算没有见识的也应该能认出来这是好东西。再说“有眼不识金镶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
而关于这个俗语的来头,其实它的原句并不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而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家乡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
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
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
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宝玉,遂命人将此玉雕琢成玉壁。
为了表彰卞和的忠心,楚文王便把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定名为“和氏之璧”,因此“和氏璧”出自荆山,民间又称“荆山玉”。
卞和因此功封零阳候。而《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卞和献玉的故事广为流传,“有眼不识荆山玉”也因这个典故成为了一个俗语。但因”荆山玉“不太通俗,逐渐使用谐音“金镶玉”代替。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眼不识金镶玉”了。
而关于卞和献玉这个故事也被薛昂夫作为咏史小令二十首其中的一首《朝天子·卞和》,用以形容卞和身遭不幸,旁敲侧击地讽刺、揭露了忠奸不辨,滥施刑罚的封建统治者。
也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帝王是非不分、贤愚不识,滥用刑罚、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
而在现代的样板戏《沙家浜》里也有这么一句关于“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台词:“阿庆嫂,我刁小三有眼不识金镶玉!”意思是说,自己不知道阿庆嫂有“背景”、有能耐,非寻常之辈,把她小看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无论楚厉王还是刁德一都因为自己的武断识物不清,识人不明。而世代流传下来的俗语总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无论是做人还是识物,可能有些人有些物就是其貌不扬或者外表平平。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千万不能仅凭自己浅薄的见识匆忙下结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