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的一天,67岁的大文豪老舍在太平湖边坐了一天。这位出生贫寒的旗人子弟,创造过一夜成名的辉煌,做过以笔为枪的爱国战士,享受过文坛大佬的荣耀。
这一天,他却觉得再也走不下去了。跳湖前,往事如电影般一帧帧,在他脑海中闪过.......
1900年,北京城舒庆春刚满一岁,他的父亲是守城护军,死于八国联军抢下。
老舍是哪里人籍贯(老舍是哪里人)
家中六口人,顿时失去依靠,母亲给人洗衣服的微薄的收入,独自养活5个孩子。夏天吃的是盐拌小葱,冬天是盐拌白菜帮子。到了暴雨季节,怕房屋倒塌,一家老小坐到天亮。
生存尚且不易,读书更是奢望。直到八岁,老舍才在一个好心人资助下,上了学。
这个改变他命运的贵人,名叫刘寿绵,是个家境富裕,经常帮助穷人的好人。上学后,懂事的老舍经常到刘寿绵办的慈善学校帮忙。刘大叔从没看不起这个穷小子,热情地招呼他一起吃饭,或者送一些稀罕的点心。
情窦初开的老舍,喜欢上了温柔娴静的刘小姐。可是两家的社会地位太悬殊了,老舍不知道怎么开口,只有刻苦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了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19岁的老舍毕业后,当上了小学校长,每月有180块大洋。这时他才有胆量,请同窗罗常培帮助自己向刘家提亲,可是已经晚了。
刘家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刘寿绵出家做了和尚,法号“宗月大师“。刘小姐和母亲,也当了带发修行的居士。
多年后,老舍写了一篇自传体小说《微神》,文中提到刘小姐后来的结局很不幸。
这段凄美的初恋,对老舍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小说中的女性,如小福子、月牙儿等都有刘小姐的影子,都读过书,当过小学教员,结局不幸或沦落风尘,或早早夭亡。
老舍曾一度沉浸在烟、酒、麻、将中无法自拔,后来通过文学来抒发胸中的伤痛。
1921年,22岁的老舍发表了白话小说《她的失败》,只有700字。
这一年,40岁的鲁迅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满怀感伤,写了一篇小说《故乡》。80年后,《故乡》中的一段入选小学课本,名为《少年闰土》。
1924年,25岁的老舍大概是为了治疗情伤,远赴伦敦大学当了一名中文教师。
正是在异国他乡的5年,老舍意外地走上了文学道路。
25岁的老舍到伦敦大学没多久,初到异国的新鲜感,就被孤独和单调取代。
30岁的许地山,在牛津大学留学,和他租住在一个院子里。当时,此前,许地山已经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在北京创办了《小说月报》,并发表了诸多作品。
近朱者赤,老舍开始用文学创作调节空虚的生活。写出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就被许地山看中。
1926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连载,第一期署名为舒庆春,从第二期开始改名为“老舍”。随后又陆续发表小说《赵子曰》《二马》,“老舍”这个名字从此登上了中国文坛。
1930年,31岁的著名作家老舍,到北京师范大学做报告时,认识了25岁的胡絜青。胡絜青当时还北京师范大学上学,从小喜欢丹青还能写诗歌散文,是一个才女。
那时,胡絜青和同学们组成了一个文学团体,名为“真社”。听说,老舍从国外回来,同学们想请他到学校演讲,这个任务交给了胡絜青。
当时老舍住在北师大教务长白涤洲家里,胡絜青请他演讲,老舍满口答应了。
回到家,母亲追着她问老舍,这个人怎么样?后来,胡絜青才知道,老舍是母亲托人给她物色的对象。
介绍人正是老舍的发小罗常培,他认为老舍和胡絜青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老舍知识渊博,胡絜青也很好学,比较般配。罗常培便经常安排饭局撮合两人。
经过几次接触,老舍开始给胡絜青写情书,几乎每天一封,在写了一百多封情书后,情投意合的两人,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有了第一次拥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
这一年,27岁的胡絜青大学毕业,和32岁的老舍举行了婚礼。这一年,55岁的文学巨匠茅盾,在上海创作长篇小说《子夜》。
老舍远没想到,一个17岁正在上海学美术的女孩,在7年后如飞蛾扑火般,扑进他的怀抱。
婚后,两人到济南生活,老舍在齐鲁大学当教授,胡絜青在一个中学当教师。两人相敬如宾,接连生下来三个孩子。
1936年夏天,局势动荡,38岁的老舍干脆辞职,专心从事写作。在和朋友闲聊时,老舍听到一个车夫的故事,写出了小说《骆驼祥子》。
1937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连载,瞬间轰动了全国。
这一年,23岁的赵清阁,发表电影剧本处女作《模特儿》,开始走上文坛。2岁时,她的母亲去世,15岁时逃婚出来,靠自己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她也是一个能画画,写作的才女,性格十分刚强。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老舍每天看报,因担心济南失守,被迫当汉奸,他决定到武汉参加文艺界的抗战活动。胡絜青想全家一起走,可她刚生完孩子,小女儿还不到3个月,老大才4岁。
胡絜青一边默默地流泪,一边收拾行李。
38岁的老舍,只带了50块钱,依依不舍地抛下妻儿,提着箱子,开始了流亡生活。夫妇俩一别就是六年,见面时还很尴尬。
1937年11月的武汉,文艺界大咖,在这里汇聚,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他们为了抗日,筹备成立全国文联、作协的前身,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下称文协)。
老舍在这里写下战斗宣言:“我将成为拿起手中的笔当枪的战士,和日本人斗“,”希望我死后,墓前立一个小碑: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几个月后,23岁的女作家、画家赵清阁也来到武汉。
1938年3月27日,老舍和赵清阁在参加“文协”大会时相识。老舍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赵清阁成了老舍的秘书。
老舍一向不善言辞,更不擅长与女人打交道,却和赵清阁相处得很融洽。赵清阁还是文艺月刊《弹花》的主编,杂志的内容主要是宣传抗战。
为了表示支持,老舍接连在《弹花》发表了数十篇影响较大的文章。赵清阁钦佩老舍的才华,老舍喜欢她的勇敢,两人很快就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几个月后,武汉也被日军占领,老舍和赵清阁随文协西迁重庆。
到重庆北碚后,两人同住在一排平房的左右隔壁,交往更加密切了。他们一起合写剧本《桃李春风》。老舍得了盲肠炎,是赵清阁在旁边照顾。
一个是单身女性,一个妻儿不在身边,两人的交往,引来了流言蜚语。有人说,两人公开同居了。沉浸在风花雪月中的老舍,似乎把敌占区照顾孩子、侍奉老母的贤妻,忘得干干净净。
几乎在同一时期,39岁的曹禺因一个女学生介入,婚姻分崩离析;37岁的沈从文被高青子催着离婚,因得不到名分,高青子与他人结婚,结束了两人的暧昧关系。
1942年的一天,正在吃饭的老舍听到一个消息,吃惊到筷子差点掉在地上,仿佛如梦方醒。
和老舍分别六年的胡絜青,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千里寻夫,已经抵达重庆!
原来有人看不惯老舍的风流,出于同情偷偷告诉了远在北平的胡絜青。
这六年,胡絜青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照顾老舍的母亲,她带着孩子们,从济南逃到已经沦陷的北平。她用当中学老师的微薄的收入,养育三个孩子,赡养老人。她和孩子吃粗粮、难以下咽的“共和面”,细粮给婆婆吃。
1942年,母亲去世,老舍没有回来奔丧,是胡絜青安葬了婆婆。她听老舍的朋友,影影绰绰说起他在重庆有外遇的消息。胡絜青立刻带着孩子,辗转2000里路,冒着炮火逃出来,差点死在半路上。
面对千里寻夫的妻子,要名分的恋人,老舍手足无措,干脆躲在房间里十几天不露面。赵清阁看穿了老舍的心思,毅然选择退出。赵清阁搬走后,老舍把胡絜青和孩子接到了他的住所。
许多友人来探望胡挈青,关切地询问她,是怎么从敌占区逃出来,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胡絜青把在北平生活和逃亡路上的见闻,一遍遍讲给大家听。
老舍在旁边抽着烟,默默地听着。根据这些材料,营养不良的老舍,忍着头晕写出了一部百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此外,还写了长篇、短篇小说近两百万字的作品,
在北碚的三年半,是他一生创作的巅峰。
表面上,老舍和妻子重归于好,两人又生了一个女儿。可他心里放不下赵清阁,并做出了伤害妻子的举动,为自己后来投湖自尽埋下伏笔。
1945年抗战胜利后,31岁的赵清阁搬到上海,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话剧《红楼梦》的写作。没多久,46岁的老舍追到了上海,40岁的胡絜青追到了上海。
赵清阁想要的是名份,正大光明的和老舍生活在一起。她要老舍活在现实里:“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
有勇气私奔,却没胆量离婚,老舍仍未放弃私奔的想法。
1946年初,老舍和曹禺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后,曹禺回国。老舍继续留在美国,并在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
后来赵清阁还是没有赴约,因为老舍还是下不了离婚的决心,赵清阁用小说《落叶无限愁》里,和已婚的教授相爱的女画家的话回答,意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因为国内内战爆发,老舍不得不滞留美国,和家人再次分开4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需要老舍这样的文学大师,为国效力。国内文学界30多位同行,写信邀请老舍回国,赵清阁也应组织要求,写了信。老舍接到赵清阁信后马上回国。
老舍下船后,迎接的不是日思夜想的赵清阁,而是妻子胡絜青。赵清阁托人带来一封信,他打开一看心凉了半截。
赵清阁信中只有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老舍明白两人之间的感情,算是彻底画上了句号。因为,老舍归国带一点政治颜色,如果发生婚变事件,会产生负面影响。
此后,赵清阁终身未婚。两人虽时有来往,但再也没有涉及男女私情。
1950年4月,胡絜青和孩子们回到北平,住进老舍买的四合院,名曰“丹柿小院”,一家六口终于团圆。
胡絜青虽然和老舍维持着婚姻关系,但老舍在感情上的背叛,无疑在她心里种下了刺,时不时就出来扎她一下。
这一年,胡絜青正式拜齐白石为师,绘画水平突飞猛进,后来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成为了一级美术师。
1959年,赵清阁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因故被停掉工资。老舍听说后,让人捎去800元,骗胡絜青说,外婆生病了。当时,工人工资只有几十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这件事,再次给胡絜青的伤口上撒了一撮盐。此后,两人平静到生活到了1966年,再起波澜。
那场特殊的革命来了,67岁老舍遭到了批斗。胡絜青积蓄已久的怨言终于有了出口,她写大字报揭露老舍婚内出轨。家里也没有了温暖,万念俱灰的老舍,也许想起了赵清阁说过的那句话“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
8月24日的早上,老舍被命令去市文联报道。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出门前对小孙女说:跟爷爷说再见。后来,人们在太平湖里发现了他。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着那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1999年,85岁的赵清阁去世。此前,她烧掉了老舍写给她的一百多封信,一同烧掉的还有那无望的感情和无尽的回忆。
《文学报》的创始人杜宣,看到赵清阁的结局,大受刺激说:”才女独身可以,但不要因为一个男人。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好的感情呵护着,不能给予她们这种保障的男人,不配去接近她们。”
可惜一代大文豪,因为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给自己和两个爱他的女人,带来一生的不幸.
这世间没有对错,没有意外,一切都是因果。
那些生命中的曾经有过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