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全国超过千万的莘莘学子度过了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次大考。高考作为全国最权威的考试,直接关系全国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因此历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然而,高考的本质是选拔性考试,招生名额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录取名额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不少考生将会落榜分流。能考上自己心仪的理想大学固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万一不幸落榜的话,也不能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高考只是人生中的关键路口之一,落榜并不意味着人生从此毫无希望,历史上这六位落榜者就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第六位:蒲松龄
落榜美术生(落榜美术生是什么梗)
蒲松龄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公元1660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七年,蒲松龄应乡试未中。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他再次参加乡试依然未中。九年后的公元1672年康熙十一年第三次应乡试,还是没有考中。三年后的公元1675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第四次参考乡试,结果依然是落榜。十二年后的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第五次参加乡试,结果因为“越幅”被黜。三年后的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第六次参加乡试,结果因为犯规被黜。公元1702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一年,蒲松龄最后一次参加乡试,结果依旧是落榜。好在蒲松龄是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终于在公元1711也就是康熙50年终于成为了岁贡生。虽然经历了多次落榜的打击,但依然屡败屡战,蒲松龄的精神令人佩服。
第五位:王阳明
王阳明也叫王守仁,大明王朝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王阳明二十二岁时考进士落榜,三年后二十五岁的王阳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依然落榜。公元1499年也就是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王阳明文武双全,是大明王朝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第四位:唐伯虎
唐伯虎就是唐寅,大明王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明孝宗弘治十一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到京城参加会试。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因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从此,丧失科场进取之心,游荡于江湖之中,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著名画家。
徐经因为没能进入官场而英年早逝,徐经是徐霞客的先祖,科场舞弊案使徐经心灰意冷,他的后人也大都如此,徐霞客将精力用在了旅行上,成为了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经典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两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第三位:黄巢
黄巢是今天山东省曹县人,家中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十分富足优渥。他还特别擅长剑术,马术和箭法也相当不错,粗通笔墨,自幼就富有诗才。他五岁时侍奉祖父,爷孙俩便可对诗。然而,就这么一位妥妥的富二代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和平坦,黄巢成年后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每次都不幸落榜,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后便离开了长安,后来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二位:韩愈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贞元三年至五年(公元787年-公元789年)间,韩愈连续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失败。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次年(公元793年),他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再次遭遇失败。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他有一次到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结果依然失败。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他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然失败。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冬天,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这次终于成功了,不久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第一位: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枫桥夜泊》是张继最著名的诗篇,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名作。张继于公元753年参加进士考试,然而最终铨选落第,他只好回到家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张继流传下的作品确实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而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相比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状元,张继仅以一首《枫桥夜泊》就能流芳百世,他还算是非常幸运的了。
上述内容纯属梅枚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如果与您心目中的想法不一致,还请以您自己的看法为准。梅枚欢迎各位友友积极留言评论,以分享您的观点和看法。如果您喜欢本文,敬请点赞关注收藏和转发,您的支持和鼓励永远是梅枚坚持创作的不竭动力!本文由梅枚说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