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夏余秋始,八月未央,迎着末伏的余烈,踏着时序的鼓点,处暑节气携一身飒爽的新凉,如约而至。今年处暑的时间是8月23日11时16分,可以准备凉快去撒欢啦~
处暑的习俗(处暑的风俗)
处暑,即为出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立秋之后、白露之前,时间为每年的8月23日前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说,处暑,是农历七月中旬的节气。处,有离去、终止的意思,到了这一时节,暑气就基本消退了。
·物候与气候·处暑三候
为更好地反映处暑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处暑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处暑节气一到,老鹰开始大量捕捉鸟类。老鹰捕猎的方式很奇特,它们捕获到猎物并不急着吃,而是会先摆放在地上,看起来就像是祭品一样。
鹰类在此时大量捕猎,是为了囤积食物,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冬日做准备。雨水节气有“獭祭鱼”的物候,跟处暑的“鹰乃祭鸟”情状相近。
二候天地始肃。
从处暑节气的第六天开始,天地万物一派肃杀的景象,草木渐渐凋零。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成熟的意思,五谷丰登中的“登”便是这个意思。
处暑节气的最后五天,各种农作物都先后成熟了,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三个典型物候中,第一个描绘的是动物囤食过冬,第二个描绘的是植物开始凋零,第三个描绘的是庄稼成熟,无不充满着秋天的气息。
的确,处暑一过,中华大地的秋意就渐渐地浓了起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逐凉》便是这一时节的消暑好诗。诗中前四句这样写道:
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
轻屐单衣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
台阶上的青苔将残余的暑气消散殆尽,傍晚时分在树荫下消暑乘凉。穿着轻便的鞋,单薄的衣衫,戴着薄纱帽子,躺在池塘岸边的矮藤床上,感到无比的清凉。
立秋节气中的“秋老虎”有可能还会延续到处暑之后,主要侵袭江南、华南等地区。
一旦“秋老虎”来袭,则又将引发新一轮的酷热,正如民谚所说:“大暑小暑不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还有民谚说:“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处暑过后,大约还要热十八天。十八天之后,便再也不会炎热了。
处暑之后,大部分地区的雨季都结束了,降水量有所减少,空气变得干燥起来,所以往往用“秋高气爽”来形容秋天。
杜甫诗云:“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东北、华北往往会在冷高压的控制下迎来连绵的秋雨。
在华南大地,降水将由夏季的西多东少逐渐转变为西少东多,在华南的中部地区,此时的降雨量是全年的次高点,非常之多。
处暑·习俗
处暑放河灯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时值“中元节”,俗称作“七月半”,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处暑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
民间吃处暑鸭还为讨个好彩头,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一般是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因为处暑时节的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迎秋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处暑·诗词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你还知道哪些处暑习俗?
欢迎底部留言,说一说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