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林则徐女婿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曾国藩)

林则徐女婿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曾国藩)

林则徐女婿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曾国藩)一、亲信背叛林则徐女婿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曾国藩)1862年,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派弟弟曾国荃,带兵包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启程时,曾国荃志得意满,仿佛南京已经是囊中之物。因为湘军自从采用了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战略后,就尤其擅长围城攻坚,而且不久前才攻破了南京的“屏障”安庆,正是士气最旺的时候。这次带兵攻打南京,曾国荃就准备复制安庆的胜利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昔日屡试

一、亲信背叛

林则徐女婿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曾国藩)

林则徐女婿沈葆桢(林则徐女婿曾国藩)

1862年,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派弟弟曾国荃,带兵包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启程时,曾国荃志得意满,仿佛南京已经是囊中之物。因为湘军自从采用了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战略后,就尤其擅长围城攻坚,而且不久前才攻破了南京的“屏障”安庆,正是士气最旺的时候。这次带兵攻打南京,曾国荃就准备复制安庆的胜利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昔日屡试不爽的战术,这一次却失灵了。原来,南京城墙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墙,曾国荃想要把南京城围住,就得修700多里的城墙,而这么大的工作量湘军根本负担不起。就在曾国荃一筹莫展时,太平天国的救援部队也赶来了,湘军一下子腹背受敌,陷入了生死关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曾国藩命令弟弟坚守待援,一定要坚持住。因为曾国藩算了一笔经济账,湘军的后勤供给能力远远大于太平天国的后勤供给能力,只要坚持下去,太平天国的军队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

这笔账算得很正确,太平天国的统治能力远远低于大清王朝,所以,太平天国的军队确实更容易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只要南京城下的湘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赢。但曾国藩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江西巡抚沈葆桢竟然减少了对湘军的四万两军饷供给,这不就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吗?

在当时,曾国藩的权利特别大,总管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个省的军务,这四个省的财政收入也统统曾国藩调用。所以,沈葆桢竟然在没有提前请示曾国藩的情况下,就擅自做主扣留了四万军饷,这很明显是在打曾国藩的脸。

其实早在1856年,曾国藩就收留了无处可去的沈葆桢。之后,曾国藩向朝廷不断推荐沈葆桢,并且不断帮助沈葆桢建功立业。在1862年正月的时候,沈葆桢被提拔为江西巡抚,正式成为了大清王朝的封疆大臣。按理说,沈葆桢应该对曾国藩心存感恩,起码不应该公开地反抗曾国藩,但沈葆桢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这么做了,这种背叛让曾国藩怒火中烧。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中,曾国藩的两个弟弟都已经牺牲了,如果这次曾国葆带领的湘军不幸全军覆没,那对曾国藩来说,无论是在个人感情上,还是在军事、政治利益上,无疑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曾国藩内心很愤怒,但他没有把愤怒表现出来,更没有因为愤怒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行为。这是因为在长期坚持写日记、不断复盘总结的过程中,曾国藩已经学会了动心忍性,学会了如何修炼自己的心性。经过一番反思和调整,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变得非常理智、平和。

二、情绪复盘

在这里我们再讲一个曾国藩常用的复盘方法——情绪复盘。他经常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回顾每天发生的事情,以此来纠正自己因为情绪失控,而做出的错误判断或错误行为。

就比如这次,沈葆桢在他背后捅刀子,他刚开始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把沈葆桢骂得狗血淋头。但发泄完愤怒后,曾国藩开始认真反思。

首先,他想清了沈葆桢的动机。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本身就有着不错的政治资源。同时,他也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想要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功业,不想当他曾国藩的附庸。所以他私自扣留4万两军饷,其实是想用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军队,以便丰满自己的羽翼。想清楚这点后,曾国藩的怒气去了一大半。沈葆桢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毕竟人各有志,谁也没办法强求人人都跟自己一条心。

其次,曾国藩把自己和古代的权臣对比来看,古代的权臣都是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模样,会采取各种霸道的手段,铲除异己,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带来灾祸,最终搞得家破人亡。

最后,曾国藩还想到一句读书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这句话中,曾国藩看到了特别有利于控制情绪的四个字“动心忍性”。在这四个字的作用下,曾国藩产生了可以用不顺心的事情,来磨砺自己心性的想法和决心,变得更加善于反思自己的过错,可以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来克制自己身上的傲慢和霸道。为了做到这一点,曾国藩甚至在自己身边安排了几个特别直言不讳、特别耿直的人,时时刻刻指出自己的错误。

大家看,曾国藩已经能非常自如地做到控制情绪了。学会控制情绪,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而这件事情,也让曾国藩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培养、推荐出来的人才,不可能都乖乖听自己的话。

三、宿敌折服

似乎就是为了证明这一道理,仅仅几个月后,左宗棠就和曾国藩就公开决裂了,这件事情让当时所有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惊。原本曾国藩攻下了南京城、消灭太平天国立下大功,应该获得最高级别的嘉奖,但左宗棠却在这时候跳出来,指责曾国藩的弟弟放纵湘军烧杀抢掠,还放走了太平天国的余孽。

其实当时,左宗棠是曾国藩的属下和学生。但他在发现太平天国余孽的行踪时,并没有上报给曾国藩,而是直接越级向朝廷告密,并夸大了太平天国余孽的危害性。左宗棠这么做,其实是在抢曾国藩的功劳。

那么,左宗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对曾国藩又羡慕又嫉妒。

年轻时,左宗棠很轻松地考上了秀才和举人,他十分瞧不起复读六次的曾国藩。即便后来曾国藩一次考中进士,而他却一辈子都没有考上,他依然固执地认为曾国藩只是运气好,会读死书,才考上了进士。于是,左宗棠自我安慰地说,科举越成功的人,能力往往越差。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左宗棠常常放大曾国藩的缺点和毛病,来验证自己的观点——”科举无用论和上天不公论“,而且逢人必说曾国藩的坏话,还经常上奏折弹劾曾国藩。左宗棠这样去做,从表面来看,的确有些恩将仇报。

我们可以把左宗棠和李鸿章对比来看。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晚清重臣。左宗棠创建的楚军和李鸿章创建的淮军都离不开曾国藩的支持。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李鸿章成为江苏巡抚,攻打太平天国占据的苏州,左宗棠成为浙江巡抚,攻打太平天国占据的杭州。李鸿章一直是把曾国藩当成老师去尊重,但左宗棠在给曾国藩信件中,则是称曾国藩为兄长。从这样一个细小的差别上,我们就能看出,左宗棠并不认为曾国藩是自己的老师、恩人。

而曾国藩则不同,即便是被左宗棠背叛了,他也从来没有讲过左宗棠的坏话,反而做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点,曾国藩要求自己的部下、朋友和学生都不要回击左宗棠的诋毁和谩骂,反而要主动和左宗棠搞好关系。第二点,曾国藩本人毫不理会左宗棠的侮辱和谩骂,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从在这两点上可以看出,曾国藩确实通过复盘做到了动心忍性。

而第三点,则是当左宗棠在西北带兵打仗,急需东南各省的粮饷供应的时候,只有曾国藩管理的省份,不论再艰难也会优先为他们挤出粮食,按时按量地供应粮饷。在这件事情上,曾国藩就表现出了以德报怨的高尚品质,这也是后人称赞曾国藩是半个圣人的重要原因。

在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曾派人送来一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需要注意的是,挽联中的落款特别重要,写的是“晚生左宗棠”。这份挽成为曾国藩和左宗棠在人际交往上的句号,也标志着曾国藩用以德报怨的崇高品质彻底折服了左宗棠。

通过沈葆桢、左宗棠和曾国藩决裂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个人修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远在沈葆桢和左宗棠之上,也正因此,他被后人誉为“半个圣人”。

上一篇: 缩成一团(缩成一团的拼音)
下一篇: 爵位等级(爵位等级排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