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临死的时候,对手下残兵败将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项伯的结局如何(项伯的结局是什么)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项羽败亡是早晚的事,我们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今天金鳞不和大家聊别的,聊聊项羽最亲近的人,他的亲叔叔项伯是怎么对他的?
我们都知道,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项伯多次帮助刘邦,而且都是在极为关键的时刻帮助了刘邦。那么他为何那么做,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呢?
鸿门宴是应该是刘邦大业路上几次生死关头之一。
刘邦之所以能够逃出生天,原因又好几个,比如刘邦在亲赴鸿门宴之前,做了精心周密的准备,而樊哙生吃牛大腿肉也赢得了项羽的好感,项羽自己托大没把刘邦当回事等等。
但是刘邦之所以能够在赴宴之前做好准备,是因为对项羽此次鸿门宴的安排了如指掌,而前来告密的就是项伯。
项伯不但敢到汉军中告密,而且还在宴会当场挺身而出化解了危机,所以整个范增为刘邦安排的这个死局,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项伯才走出来的。
刘邦没有死在鸿门宴上很重要,如果他真的死在了鸿门宴上,不但是刘邦的命运被改写,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都会被改写。
那么除了鸿门宴,项伯还帮过刘邦什么呢?鸿门宴之后,项羽分封十八家诸侯王,给刘邦封了个汉王。《资治通鉴》写到:
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对于范增是不是一个顶级谋生的评价,历史上有很多争论,此处可以作为范增的一个污点。因为从这事上看不到范增有什么战略眼光。
巴蜀的战略位置如此重要,竟然成了项羽和范增最看不上的地方。
刘邦最初也气的要死,按照当初楚怀王的约定,刘邦第一个攻进咸阳,功劳是最大的那个,封王也得封个像样的王,但是对不起,此时的他没有话语权。
刘邦想和项羽应聘,被萧何给劝住了,张良再次用金银珠宝去找项伯,让项羽把整个汉中都给了刘邦,成了汉中王刘邦的基本盘。
不但刘邦自己的命是项伯救的,刘邦他爹,史上第一个太上皇也是项伯救的。
刘邦在彭城遭遇惨败之后,老婆孩子外加老爹给项羽给一锅端了。当两军对垒项羽要把老太公给煮了的时候,刘邦却要项羽分给他一杯羹。此时,又是项伯劝住了项羽,没有真的把刘老太公给煮了。
项伯为何要帮刘邦呢?从《资治通鉴》的描述中,比较直接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首先,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当项羽和范增密谋杀掉刘邦的时候,作为张良朋友的项伯,想把张良从火坑里给救出来,所以选择到汉军中把鸿门宴的计划说给了张良。
从这一点看,项伯是个知恩图报的好人。但是这个所谓的好人完全是个头脑简单的政治白痴。
如此重要的计划,竟然把如此重要的计划主动送给了敌对阵营,只是为了报恩,岂不是可笑?
其次,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因为鸿门宴的事情,项伯和刘邦正式接上了头,还约为婚姻成了亲家。在项羽分封诸侯王的过程中,张良给项伯送了金银珠宝,项伯帮刘邦争取到了整个汉中地区。
项伯之所以帮刘邦,最初是因为帮张良,但是让张良一忽悠就上了刘邦的贼船,或许是被迫,或许是心甘情愿。
要知道那个时候,游侠风气还在,而刘邦又是那种让人一见倾心的大哥,所以项伯竟然就鬼迷心窍了,成了刘邦的工具人。
当然,还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项伯确实看不上自己的亲侄子,知道他最后的结局一定不会好,所以给自己找退路。但是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如果他能有这个眼光,以楚汉当时的实力对比,他自己找机会上位取代项羽,应该是条更好的选择。
有人说项伯之所以和刘邦走的近,是因为在项羽那边得不到重用,心怀怨恨,这点金鳞不以为然。
在项伯帮助刘邦的几件事情当中,每次都是和范增甚至项羽对着干的,说明他本身参与楚军军机大事,也有实力做他想做的事情,跟重要的是事后还可以安然无恙。所以根本不存在不受重用之说。
不过话说回来,根据项伯做的事情,很容易就能看出他和刘邦关系暧昧,但是为什么项羽完全没有反应呢?
一种可能的情况就是项羽和项伯叔侄情深,项羽没办法对叔父采取什么行动,但金鳞以为情况可能没那么复杂,就是项羽和项伯一样,也是个政治白痴,从来没有把亲叔叔干的这些事,对自己有多大伤害想清楚,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按照历史经验,吃里扒外的人,最终一般是得不到好下场的。不过,项伯却是个意外。
项羽被彻底消灭之后,项伯投降了刘邦,后来作为创立大汉的功臣,被封为射阳侯,而且整个项氏家族也都被赦免,甚至被赐姓刘,和刘邦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只能说项伯运气好,遇到的是刘邦。
刘邦这个人早年混江湖,是个特别的合格的大哥,而且后来也一直都是。虽然临时之前又杀掉了几个异姓王,但那几个异姓王也却是不老实,算不得真正的兄弟。
当然,刘邦也不会因为兄弟情分就对谁网开一面,他要杀的是那些对他有真正威胁的人,比如韩信。像项伯这种人,在刘邦眼里应该是没有任何威胁的。
只是不知道当项羽在乱军中被人大卸八块的时候,作为叔叔他心中作何感想?有没有一丝后悔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