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
孔门四科指什么(孔门四科十哲)
?
?上一节我为你讲解了孔子在衣、食、住、行、学五个方面是如何知行合一的。这一节我将继续为你讲解原书的第十一、十二章内容,在这两章内容里,孔子主要也是在评论自己的弟子们,只不过和第三节的内容不一样的是,这一节孔子评论弟子们的时候,比较多的都是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从反面了解到,孔子的主张到底是什么。
?
首先我们来看孔子对两个弟子之死的不同感受和评价。大家都知道,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就是颜回了,颜回是孔子门下弟子72贤之首,也被后世尊为“复圣”。在随孔子回到鲁国后,颜回就开始帮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尤其是《周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而颜回的死也是因为此,由于劳累过度而早逝了。
对于颜回的去世,孔子叹道:“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孔子有多么喜爱这位弟子。当季康子问孔子,他的弟子们谁最好学的时候,孔子的评价是:“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只提了颜回一个人,而且言语中表现出了非常的遗憾。
?
而到了另一个弟子子路的时候,孔子的态度明显客观中立了许多。孔子对子路的情感应该是既爱又恨,子路这人性格果断刚直,但有点过于勇猛了,孔子曾评价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太勇了,不好用。看着子路的样子,孔子就不禁感叹:“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子路这样的人,估计要死于非命啊。事实也确实是,子路正死于卫国孔悝之难,逃跑的路上被打掉了帽子,还在说:“君不死,冠不免。”于是在捡帽子时被砍死了。这其实一点也不符合孔子一直强调的君子要明哲保身,也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意思。
可以说,孔子早早地就预测到了子路的命运,而且暗含了子路之所以死于非命,正是因为没有学到孔子理论的精髓所致。因此对于子路的死,孔子只是很惋惜,却并没有太多情绪上的痛苦。
?
其实啊,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可以说只有对颜回,孔子几乎没有过批评之词,而对于其他弟子,孔子或多或少都有过批评,而在这些批评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孔子的主张。比如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张和子夏,谁更有贤德呢?孔子回:“师也过,商也不及。”就是说,子张过了些,子夏又有些不足。于是子贡就问,那就是子张比子夏更贤德?但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尺度到底是怎样的,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再比如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冉求,孔子是非常不喜欢的。当年季氏发展得比周公还富有,这本就不符合孔子主张的“礼”了,而自己的弟子冉求还要去做季氏家宰,而且不仅不谏止他,反而帮助他搜刮聚敛,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非常生气,骂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相当于直接把冉求逐出师门除名了。
?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弟子,孔子曾评价:“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提到了四种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实就是孔门四科,分别是: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其中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位,是德行最突出的。颜渊就是颜回,这四位也是在孔庙配享的圣贤之一,与曾参、子思、孟子并列,称为“四配”。
宰我、子贡是言语科,善于言辞外交,经常为孔子出使各方。不过宰我口舌太利,有时言行不一,所以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以前我听人说什么,就认为他是什么人,见识过宰我之后,我改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再判断他是什么人。
冉有、季路,列政事科。冉有就是刚才说到的冉求,政治军事都厉害,有战功,尤其善于理财,担任季氏家宰,搞田赋改革,但因为季氏聚敛财富,遭到孔子严厉批评。季路就是刚才说到的子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有武功,实际也担任孔子侍卫。
?
最后是子游、子夏,列文学科,通晓文献知识。子游以熟悉礼仪著称,当时公卿大夫士人庶人,只要在礼仪上搞不清楚的,都去问子游,以他的意见为准。子夏呢,苦学入仕,做过鲁国太宰,后来移居魏国西河讲学设教,开魏国风气之先,有巨大的教学成就。
孔子对这几个人的评价都算好的了,还有四位基本的评价都是不好的。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柴”是高柴,孔子认为他性格比较愚直憨厚,谨厚有余,但明智不足。“参”是曾参,“鲁”是迟钝。“师”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子张,“辟”就是偏僻,子张学习,爱钻牛角尖。“由”就是子路,“喭”(yàn),是鲁莽,刚勇。子路的鲁莽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
?
虽然孔子的弟子们各有不同,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孔子作为老师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也就是“因材施教”。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子路和冉有曾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自己行动起来?怎么的也得征得父兄同意呀。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孔子说,当然听到就马上行动了。
于是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就问了:“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仲由问听到就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擅自行动。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您却让他马上行动。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指导却相反,我听糊涂了,大胆地来问问。
孔子回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性格怯弱,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孔子根据他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给予了相反的指导,这就是因材施教。
发表评论